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前,围绕着黑油山地区是否有工业油藏,苏联专家内部曾有过较大争议.我国的石油地质专家顶着争议,在黑油山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勘探论证工作,认为这一地区有较好的含油远景.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黑1井”喷出原油,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受访人田在艺院士作为发现克拉玛依油田的见证人之一,回忆了相关过程.  相似文献   
2.
克拉玛依油田六区克下组冲积扇砾岩储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心观察基础上,运用地质、测井等资料,从单井相分析入手,通过连井对比剖面扩大到全区范围,研究了克拉玛依油田六区克下组的储层特征和砂砾岩展布规律。克拉玛依油田六区克下组为退积型冲积扇相沉积,六区为单一扇体的一部分。识别出克下组扇顶、扇中和扇缘亚相的分布,分析了各亚相的储层特征和砂体展布规律。研究表明,扇顶、扇中和扇缘亚相储层的总体岩性分别为砾岩、细砾岩和粗砂岩、中细砂岩。砂体的平面展布形式分别为连片状、宽带状和窄条状。  相似文献   
3.
用多级溶剂萃取法分离出克拉玛依二中区原油中的活性组分,并测出了油中活性组分的含量为4.81mg/g,用红外光谱法和元素分析法初步鉴定了活性组分的结构活性组分的红外光谱图在2500~36O0cm(-1)处有一较宽的吸收峰,在1707cm(-1)处有一很强的羰基伸缩振动峰。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组分含有较高比例的氧和氮,活性组分中富集了大量的羧酸类或酚类以及含氮化合物.气相渗透压法测得活性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19,对提取物的界面性质研究表明,活性组分与碱(NaOH,Na2O3)的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可以达到10(-2)mN/m,而提取活性组分后的原油与碱溶液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明显高于未提取原油的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提取物为原油中的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4.
5.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湿地扇扇中辫状水道粗碎屑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划分方法.根据不同岩石相的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特征,将扇中辫状水道微相细分为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和辫状水道细砂岩相.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岩石相对油水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以辫状水道砂砾岩相单井日产油能力最高,辫状水道粗砂岩相次之,辫状水道细砂岩相最低,比较符合油田的开发实际.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因物性最好,剩余油丰度高,可作为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克拉玛依油田530井区下乌尔禾组冲积扇与油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拉玛依油田530井区下鸟尔禾组为一套厚层状的砂质砾状结构火山碎屑冲积扇沉积物,地层岩性相对单一,且自然伽马、自然电位等测井曲线特征与岩相缺乏明显的关系.530井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受沉积相带的影响,储层物性变化大,油水分布关系复杂.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和岩心薄片粒度分布研究,分析了储层的沉积相模式及沉积亚相特征,并根据试油和测井解释成果,综合分析油水分布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根据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的地质特点,以测井资料为依据,结合取心、岩电、测试等分析资料,应用测井多井解释技术,建立了克拉玛依油田二中区砾岩储层参数解释模型,进而评价该油田二中区、二西区和红山嘴区块的砾岩水淹层。水淹级别按六级划分,其综合符合率达80%以上,解决了水淹层的精细描述问题,为高含水期老油田增储挖潜、控水稳油、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上组为一断块油藏,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严重, 针对该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砂体的组合特点及分层对比方案,通过应用孔隙几何学方法及流动带指标,对克上组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解决了储层评价的难题。该区流动单元分布特征明显有别于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流动单元分布的一般特征,工区发育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流动单元,各类流动单元呈现渐变拼接关系,各类流动单元依次出现。高级别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工区中部,工区西南部和工区南部的流动单元级别相对较低。流动单元研究成果对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裂缝分布复杂、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综合岩心、测井、生产动态资料分析油藏裂缝特征、控制因素及其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提出了裂缝型砾岩油藏开发调整的措施建议。首先从岩心及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入手,确定了砾岩储层发育的裂缝类型及特征。然后通过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应力场变化及沉积岩石类型与裂缝形成的关系,揭示了裂缝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确定了裂缝主要走向,总结了裂缝的分布规律及平面展布形态。最后结合注采井组的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提出了裂缝型砾岩油藏在注采井网调整、加密井设计、注水参数选取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分析结果表明,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既是油气富集程度和油井产能高低控制因素,又是导致油藏水淹水窜、高含水开发的主要因素。而采用注采井排与裂缝走向的夹角在45°左右、低注水量的小井距五点法线状注水的井网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特低-低渗透裂缝型砾岩油藏的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SBAS-DInSAR技术获得了克拉玛依油田的年平均形变速率和长时序形变,利用兼顾均值和标准差的方法提取了高形变区,计算了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形变梯度,分析了等时间间隔的累计形变量、高形变区所占比例、特征点沉降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形变区与石油开采区域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形变多与油田开采及注水注气相关;形变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匀性,在时间上表现为非线性;研究区形变总体趋势仍在变化;特征点的累计形变表现为多样性,这与地面地物有着密切的相关性。SBAS-DInSAR技术对于广域长时序非线性的油田形变监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