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     
本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之后,发文数量明显增多了,可能会令人有庞杂之感,实际上这些文章还是围绕孝道文化及其时代价值与养老尊老的关系等主题而展开的。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传统,其产生于周初,大兴于汉代,因此,本期有专文讨论秦汉之际的法孝关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于“普遍伦理”的讨论,分为赞同和反对两种观点。事实上,无论是“归纳意义上的”普遍伦理。还是“理论建构意义上的”普遍伦理,都不具备理论上的可能性和现实可行性。树立全球责任意识伦理具有符合时代需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确立了对全世界的统治,而中国在闭关锁国中沉沦下去,究其原因,儒家思想的内部弹性日趋萎缩和家族本位的思想积淀使我国近代社会步入闭塞;而西方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则使西方迅速摆脱了中世纪思想文化的沉重包袱,资本主义得到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儒家把统计者立身惟正,修德示范作为治国前提,而把提高官吏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关键。同时儒家也认识到法治的作用,提出要教而后刑,主张德主刑辅。通过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兴学校明教化正民心等方法实现其治国思想,传统儒家德治思想对今天的德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认为人是命定的,做人要以仁为本,那么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作为;道家强调人要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不过分追求名利等身外物,同时保持平静的好心态等思想;此外还有佛家的思想。这些观点与心理咨询中促使来访者寻找问题根源,努力使其接受现实,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等思想是一脉相承,具有其各自心理学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由来和发展,以及修身的目的方法,介绍了治国平天下的纲领──“九经”,提出了借鉴儒家学说,促进中华精神文明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刘邦非儒论     
刘邦不喜儒,汉史中屡有记载。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对其作出封建糟粕和民族精华的区分,需要有现代精神和理性态度.据此,对先秦儒家忠孝观的基本内容做出考察、分析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唯物史观对先秦儒家忠孝观做全面的、整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民国新儒家认为政治现代化要通过合作化走和平建设之路,要先利用合作化帮助劳动阶级实现经济自助,培育和锻炼下层民众,再以合作化逐步改造资产阶级,调和阶级关系,最后以合作实现他们的理想政治王国。这是一个完整的政治构想,表达了儒家精神传统的济世情怀与对中国政治的国情思考,是西方合作文化在东方地域移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儒家道德源远流长,它的理论源头可以上溯到中华远古时代的早期明;而其直接理论源头,则是对儒家所推崇的《六经》中的精神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六经》,指的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部古代经籍。《六经》虽非孔子所作,但孔子确实对《六经》的整理完善作出过重大贡献。孔子正是在整理《六经》的过程中,吸取了《六经》中的道德思想萌芽,终于建构成博大精深的儒家道德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