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化学   1篇
力学   3篇
物理学   6篇
无线电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实现了数字传播和数字媒体的有效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道路。文章利用3D MAX构建曾侯乙编钟三维虚拟演奏场景,借助Java 3D技术和Python编程技术,从视觉、听觉和交互体验等方面,完成曾侯乙编钟沉浸式虚拟演奏平台设计。平台包含编钟虚拟演奏系统、编钟历史文化讲解系统、编钟研究文献阅览系统和编钟音乐网上点播系统4个功能模块,模块间互相映衬,协力提升编钟虚拟演奏体验效果。该研究为传统乐器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方法,为编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金明 《力学与实践》1996,18(1):41-44
本文从编钟的双音性和音的短延性探讨了古编钟不同于一般钟的形状的原理.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编钟的形制和发声原理,自制一种音调探究仪,并运用DIS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设计,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可视化功能,让学生获得具体定量的探究活动体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研究音调的影响因素,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编钟的声学机理和中国古代声乐文化.  相似文献   
4.
蔡侯编钟的粉状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状锈”被称为青铜文物的“癌症”,多少年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对于粉状锈的控制和根治始终未能取得明显的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用XRD,SEM,TEM以及XRFA等方法分析一块被粉状锈严重腐蚀的蔡侯编钟残片的结果,指出粉状锈的主要成分是氯铜矿(Cu_2(OH)_3C1)、赤铜矿(Cu_2O)以及结晶状况甚差的锡石(SnO_2)。而编钟基体内存在的和粉状锈成分相同的腐蚀沟漕,则表明粉状锈腐蚀是一种晶间腐蚀过程。显然,这一发现对粉状锈的形成机理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古编钟的乐钟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圆柱形模型中弹性驻波的理论振型,结合椭圆形柱面的刚性和曲率分布特征,对古编钟的一钟双音和短延音等声学特性作出物理分析;基于对测试编钟(加长钟枚的编钟)进行的频谱实验研究,提出钟枚除了装饰作用外,还具有滤去高频、改善音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郊,是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玉石器数量达五百余件,且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利用现代测试仪器对这批玉石器进行全面而科学的鉴定,对于东周时期曾国用玉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了探知曾侯乙墓出土玉器的玉料类型及透闪石玉料可能来源地,以其中的319件玉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宝石学与光谱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这些样品进行无损测试。通过十倍放大镜及天平等常规宝石学检测仪器对样品的表面特征、受沁程度及种类做出初步判断,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快速、无损的分析出土玉器样品的矿物相及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仪器测试结合红外光谱及X射线荧光光谱可以很好的区分出土玉器的材质,在曾侯乙墓出土的319件玉器中,有264件透闪石质玉器,43件大理岩石璧、8件云母质玉器、1件石英岩、1件萤石以及2件水晶环。XRF测试结果显示,透闪石炙玉占全部检测样品的82.8%,其主要化学成分为MgO约占20.03%~27.00%(平均值为24.46%), SiO2约56.31%~61.17%(平均值为58.99%), CaO约14.25%~19.91%(平均值为15.42%), FeTO约0.19%~2.06%(平均值为0.551%),计算可知m(Mg)/m(Mg+Fe)的值在0.91~0.99之间,其测试结果范围与标准透闪石含量很接近,该批样品中未检测出阳起石质的软玉。其中,大部分优质透闪石质玉器均出土自主墓室,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用玉水平及用玉习惯。根据已有研究结果,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及部分具有特征风化皮层及戈壁料特征的样品,推测曾侯乙墓部分出土玉器的玉料来源于甘肃古玉矿。该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曾国用玉制度和战国时期玉石之路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双音钟是中国古代独有的青铜旋律乐器。2002年出土的湖北枣阳九连墩编钟制造于战国中晚期楚国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是继曾侯乙编钟后又一重大音乐考古发现。该组编钟有多枚破损严重,乐钟特征完全丧失。如果不能够使其形、声复原,编钟组的音律就不完整,也就无法通过编钟音律探索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编钟的文物价值将大打折扣。传统修复方法是将破损编钟矫形后用胶接或钎焊方法连接,这虽能复原编钟外貌,却无法复原其音频与音品,是“哑钟”。如何实现编钟形、声同时复原一直是文物修复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8.
9.
老亮 《力学与实践》1999,21(4):77-77
介绍曾侯乙墓出土的部分文物所反映的强度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乐钟的双音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振动理论和有限元方法阐明了中国乐钟的双音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