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32篇
  免费   4993篇
  国内免费   3379篇
化学   4435篇
晶体学   102篇
力学   816篇
综合类   298篇
数学   1926篇
物理学   6166篇
无线电   27361篇
  2024年   257篇
  2023年   722篇
  2022年   941篇
  2021年   1022篇
  2020年   660篇
  2019年   909篇
  2018年   553篇
  2017年   815篇
  2016年   1028篇
  2015年   1226篇
  2014年   2348篇
  2013年   1805篇
  2012年   2181篇
  2011年   2374篇
  2010年   2240篇
  2009年   2544篇
  2008年   2884篇
  2007年   2125篇
  2006年   2002篇
  2005年   2029篇
  2004年   1796篇
  2003年   1542篇
  2002年   1032篇
  2001年   921篇
  2000年   656篇
  1999年   611篇
  1998年   513篇
  1997年   505篇
  1996年   464篇
  1995年   435篇
  1994年   351篇
  1993年   309篇
  1992年   310篇
  1991年   275篇
  1990年   216篇
  1989年   270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5G系统将移动通信服务从移动电话、移动宽带和大规模机器通信扩展到新的应用领域,即所谓对通信服务有特殊要求的垂直领域。对使能未来工厂的5G能力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包括弹性网络架构、灵活频谱、超可靠低时延通信、时间敏感网络、安全和定位,而弹性网络架构又包括对网络切片、非公共网络、5G局域网和边缘计算的支持。希望从广度到深度,对相关的理论及技术应用做透彻、全面的梳理,对其挑战做清晰的总结,从而为相关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内容导读目前,针对潜在6G关键技术的场景与需求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面向未来更多类型终端的智能互联与新兴服务的需求,人工智能应用于无线通信物理层的信道估计、编译码及接收机设计,解决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自主优化,基于泛在无线感知和边缘侧的强大算力构成的多接入边缘计算,已成为6G无线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未来智能车联网、物联网、有人/无人交互、全息通信等场景下,面向未来的智能通信计算融合需求,存在许多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光学》2015,(1):149-150
近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生物物理学家、能源部下属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部门负责人Marius Schmidt率领的国际研究团队,用X射线激光器以慢动作的形式展示了一个光敏性生物分子的快速动态。"人们能够在这一技术的基础上,以原子水平的空间分辨率和超快时间分辨率制作纳米世界的电影,"Schmidt说道。研究人员将PYP光敏黄蛋白(photoactive yellow protein)作为模式系统。PYP是一种蓝光  相似文献   
5.
6.
7.
今次展会上我们带来了最新推出的Black系列,它的独特设计使得安装和调试使用都十分简单,完全不用担心空间便利与否。我们认为杜比全景声的迅速流行对于整个影音行业和OSD AUDIO来说都是一个机不可失的发展机遇,所以我们率先推出了杜比全景声音箱MK 690TT,其响应频率较同类产品更宽。而MK系列的产品则采用了Kevlar或者聚丙烯材质的振盆和合金球顶高音,通过橡胶圈环绕结构达到坚固耐用的目的,同时配备了高  相似文献   
8.
陆希宝 《电子测试》2020,(10):60-62
本文结合HTH电路的复杂性等特征分析与实际应用现状,研究了HTH电路的具体检测技术方法并对当前热点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HTH电路检测方法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分子筛择形特点,对煤直接液化油中的混合酚实施高效分离。本研究选取间甲酚和对甲酚作为分离煤直接液化油馏分段混合酚的模型化合物,采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对HZSM-5吸附剂的孔口结构进行改变,分析分子筛硅铝比及颗粒粒径对模型化合物间甲酚和对甲酚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以获得高性能固相吸附剂,并将其应用于180-190℃馏分段混合酚分离。结果表明,当分子筛硅铝比为25、粒径为3-5 μm时,分子筛的孔口结构调节效果最优;当正硅酸乙酯的最小用量为0.2 mL/g时,固相吸附剂的吸附量为0.03 g/g,对甲酚选择性高于95%。由于外表面沉积物对吸附剂的孔口结构变化,导致对甲酚选择性的提高。进一步采用HZSM-5(1)吸附剂对真实煤直接液化油混合酚的分离中发现,苯酚和对甲酚的选择性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