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3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7篇
物理学   30篇
无线电   1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计算了涡旋玻璃态或集体蠕动模型和考虑反跳的热激活模型的驰豫率,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在较低温度与实践符合较好,而后者在接近Tc的较高的温度与实验符合较好。本文还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蚯蚓蠕动过程中非光滑波纹形体表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蚯蚓体表的形状是蚯蚓适应其生存环境和自然进化的结果.用力学分析方法,解释蚯蚓的多体节非光滑形态在其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省力、节省能量的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具有波纹形表面的蚯蚓在蠕动过程中可以节省1.12%的纵向肌肉的收缩力,在运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可以节省1%左右.  相似文献   
3.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 Chu)雌雄蛾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及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金银花尺蠖雌雄蛾触角上共分布9种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鳞形感器、腔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腔乳头感器、叉形感器、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叉形感器只存在于雄蛾触角上.  相似文献   
4.
泄洪雨雾入渗导致边坡变形进而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问题已成水电建设的重要工程问题之一。针对西南某水电站溢洪道陡槽段边坡挤压错动带发育、节理裂隙和控制性结构面发育等结构特点,分析该边坡开挖支护后泄洪雾化条件下潜在失稳的边界条件及变形破坏模式。根据边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从泄洪雾化对边坡岩体的作用机制入手,得到了雨雾对该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为雨雾沿着顺倾坡外拉裂面入渗,影响结构面力学特性,从而影响边坡稳定性。并按结构面类型取不同软化系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泄洪雨雾入渗后边坡的变形破坏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不同的软化系数时,溢0+555.00下游侧边坡岩体稳定性有较大的差别,若以中间值075考虑,溢洪道陡槽段边坡的稳定性稍差,可能产生一定规模的剪切蠕动变形或块体失稳,必须加强一定的支护措施保证该处边坡在施工期安全和运营期间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磁控形状记忆合金(MSM)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具有形变量大和机电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特点。该文首先介绍了MSM在磁场作用下的形变机理,并测得在0.4T的磁场下其自由形变率可达3.6%。然后分析利用仿生学蠕动原理将MSM小步距的位移累加形成直线驱动器所需要的大行程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了MSM直线驱动器及其控制系统,最后给出了样机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BiPb)-Sr-Ca-Cu-O2223相高Tc超导体烧结工艺,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了磁化强度地豫率随外磁场的变化,并相应求得钉扎势U0随外磁场的依赖关系。发现在0—0.23T外磁场范围内U0与外磁场B的关系为U0-B-1/2与Palstra对单晶用电阻展宽实验所得结果有类似的函数形式。 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8.
9.
一种直线检测的尺蠖蠕行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仿生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直线检测的尺蠖蠕行算法(cankerworm crawlalgorithm)。该算法首先根据梯度方向将边缘像素集合划分成为具有一定梯度范围的子集,然后采用蠕行策略在独立的边缘点的子集内进行直线提取。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大大减小了直线特征提取的复杂度,并且具有较好的直线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的精细结构与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尺蠖(Ectropis obligua hypulina)又称拱拱虫、吊丝虫等,属鳞翅目尺蛾科,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浙江,安徽,江苏等省危害较大,特别使春秋茶叶生产受到极大损失。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为我国首次发现(赵烨烽等人,1977年),而国外尚未见报导。同期并确认该杆状病毒可使茶尺蠖幼虫发病致死,1981年朱国凯,候建文等人对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的宿主细胞病理等作了初步研究。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利用该病毒对其害虫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又对该病毒的特性作了研究。本文应用电镜技术,报告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的形态和精细结构,及其在宿主细胞内的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