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化学   92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3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25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米颗粒悬浮液池内泡状沸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纳米颗粒悬浮液在平壁面上池内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用的纳米粒子为26 nm的铁粉和13 nm的三氧化二铝纳米粉末,基液为去离子水。分别配成体积浓度为0.1%, 1%和2%的悬浮液。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悬浮颗粒对液体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会随着纳米颗粒性质,颗粒浓度及热流密度大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效果;加入纳米颗粒后, 对基液沸腾换热的影响存在着两个相反的作用机制,它们分别为:纳米颗粒增强了液体内部的热量迁移能力(热物性的影响)和改变了加热面的表面结构特性(加热面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A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he boiling point distribution of sulfur compounds in light cycle oils (LCO'S). The method chosen for this analysis was GC with a flame photometric detector (FPD) and pyrolyzer.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recovery efficiency, repeat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ethod. Repeatabilities within 2% were obtained. The recovery of benzothiophenes and dibenzothiophenes was close to 100%; this was important because these are the major sulfur components in LCO's. No hydrocarbon or solvent interferences were observed with the use of the pyrolyzer, even for a 95% solvent level. Comparison with results from other techniques showed that the method accurately determined the levels of sulfur compounds in the LCO boiling point range.  相似文献   
3.
定义了拓扑指数Si(i=1,2,3,4),并选取包含双、三键、环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这些化合物的拓扑指数Si,同时用Si相关了它们的沸点.结果较文献值有所改善.并从Si中筛选出了S  相似文献   
4.
考虑流体湿润性影响的核沸腾RohsenoW修正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添加界面活性剂的核沸腾在改变蒸气泡生长特性的同时,主要是强化了对流换热.本文考虑流体湿润性影响,对核沸腾换热沿用最广的对流类比模型-Rohsenow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检验,表明修正后的模型预示值与实测结果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5.
Summary {\rtf1\ansi\ansicpg1250\deff0\deflang1038\deflangfe1038\deftab708{\fonttbl{\f0\froman\fprq2\fcharset238{\*\fname Times New Roman;}Times New Roman CE;}} \viewkind4\uc1\pard\f0\fs20 New explanations are given for two types of irregular thermogravimetric (TG) data. A TG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and temperature is derived on the basis of migration behavior of bubbles generated in bulk of sample system, and superposed on that derived on the basis of kinetics of the 4\super th\nosupersub order event, which is superposed on the experimental TG data obtained from three reference papers. This suggests that these TG data are reflecting migration of bubbles. A dependence of TG behavior on heating rate, which is contrary to usual that, is shown and is explained in terms of event-rate determination by boiling. \par }  相似文献   
6.
分子诱导效应指数与链烷烃的沸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团的诱导效应指数,首次提出了分子的诱导效应指数的概念,并定义了 链烷烃的有效碳链长度NC=(MIs,N/MIb,N)·N,式中MIs,N,MIb,N分别为直链和支 链异构体的分子诱导效应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链烷烃的沸点Tb(℃)与NC关系是 :1n(806.5-Tb)=6.9824-0.11431NC^2/3  相似文献   
7.
不饱和链烃沸点的拓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沐来龙  冯长君 《有机化学》2004,24(2):173-183
基于邻接矩阵与边价 (fi)定义边价连接性指数 ( mF) ,其中的0 F ,1 F与 2 94种不饱和链烃 (包括烯烃、炔烃及烯炔烃 )的沸点 (Tb)关联 ,得到良好的数学模型 :ln( 70 0 -Tb) =6 5 2 3 3 1-0 0 0 4880 F2 -0 3 46771 F0 5(n =2 94,R =0 9979,R2 =0 995 8,F =3 490 4,S =5 12 ) ,该回归模型经Jackknife法检验具有总体稳健性 .可以预示 ,该指数将在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成为重要参数 .  相似文献   
8.
应用火焰光度检测器与氢焰检测器偶联技术,通过对模拟蒸馏法的拓展,利用气相色谱仪同步测定了煤基油品的硫分布、沸点分布和总硫含量。结果表明:油品测定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均较好,沸点分布、硫分布和总硫含量的最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7%、1.01%和2.51%。本方法需要样品量小,操作简便,比较适合于实验室煤基油品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研究用气相色谱法代替蒸馏法测定不含萘的轻苯干点。轻苯中1,3,5-三甲苯、1,2,4-三甲苯和茚的色谱峰高之和与轻苯的干点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521X-69.2954,线性范围为130-153℃,相关系数为r=0.9997。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98%;经F检验和t检验证明,该方法与蒸馏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吸附质在两相界面上的吸附行为对多相催化、界面化学等有重要意义[1,2]。本文采用程序升温法分别测定了13种醇在α Al2O3和硅胶G表面上的脱附温度td,发现td与醇的沸点及烷基化效应指数[3](PEI)有定量关系。1 实验红外干燥箱100℃干燥30分钟后的吸附剂在所研究的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室温下平衡24-48h,以达到吸附平衡;取20-25mg吸附平衡后的吸附剂,用PCT 1A型差热天平进行TG/DTA分析,升温速率为2 5℃/min,升温范围从室温到250℃,由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RSZ 200热分析系统软件),从DTA曲线的最高峰值确定脱附温度,每个样品重复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