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化学   114篇
物理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烯烃、芳烃、多核芳烃、烯烃-烷烃混合物、烯烃-多核芳烃混合物、氯代烃和溴代烃等类型的化合物为代表, 考察了化合物结构对气相色谱-微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联用测定化合物经验式结果的影响。对属于同系物的烃类选其中任一种为参比物, 测定准确度不受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对含有非同系物的混合物, 如烯烃-多核芳烃, 参比物和被测物的结构对测定结果准确度有一定的影响, 选择其中的非同系物作参比物时, 所测得的经验式准确度相对较差; 含卤素原子的化合物结构对经验式测定影响较大, 必须选择结构相近(碳架结构和卤素原子数相近)的化合物作为经验式测定的参比物。  相似文献   
2.
β-环糊精-烟酸超分子体系的合成、表征及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卫红  王瑾玲  缪方明 《化学学报》2001,59(7):1135-1138
合成了β-环糊精-烟酸超分子体系,用差热分析和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数据确定了其结构。分子式为(C42H70O35)·(C6O2H5N)·7.53(H2O)·0.73(CH3OH),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a=1.51616(4),b=1.02642(4),c=2.09296(3)nm,β=110.209(2)°,V=3.05659(3)nm^3。最小二乘修正结果,R=0.0576。晶体结构测定结果表明,这个超分子体系是属于较少见的“浅包结”方式,客体位于环糊精主体窄口端,伯羟基的O(66),O(67)原子及大多数水分子处于无序状态,大量存在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形成了一个密集的氢键网络。氢键是超分子体系形成及稳定存在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钌硫化合物的组成测定和氢还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静态和动态库仑滴定法分别对元素合成的硫化钌和两种湿法沉淀的硫化钌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硫化钌的组成和分子式, 阐明了化合物在高温被氢还原的动力学特性, 根据研究结果, 推测出非晶态的原始Ru2S3.10H2O具有RuS.RuS2.10H2O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预处理条件对Ni-Ce-P非晶态合金液相加氢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宗保宁  闵恩泽  朱永山 《化学学报》1991,49(11):1056-1061
采用真空骤冷技术制备了Ni82Ce0.31P17.7和Ni82P18非晶态合金。通过高压氢气中热处理, 使其粉化。DSC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少量Ce使Ni-P非晶态合金晶化温度提高160℃。用高压反应釜考察了氧化温度和氢还原温度对Ni-De-P非晶态合金本乙烯液相加氢活性的影响, 并对比了Ni-P和Ni-Ce-P的加氢活性, 活性测试的结果表明: 氧化、还原处理过程使Ni-Ce-P加氢活性显著增加, 最佳的预处理条件是240℃氧化1h, 300℃氢气还原2h; Ni-Ce-P加氢活性是Ni-P加氢活性的3-4倍, 用AES和XPS研究了氧化、还原过程中,Ni-Ce-P表面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铜(Ⅱ)离子与许多有机配位体组成饱和配合物后, 均导致铜(Ⅱ)在Luminol-H2O2和o-Phen-H2O2体系中催化化学发光活性的消失。本文首次发现, 当铜(Ⅱ)离子与某些有机配位体组成1:1不饱和配位化合物时, 它们非但不抑制化学发光,而且比铜(Ⅱ)离子具有更高的催化化学发光活性, 据此, 本文建立了用配合溶解Cu(OH)2,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技术测定氨基酸的新方法, 检测限均可达pmol级,比文献普遍使用的抑制化学发光法灵敏度高10~150倍, 线性范围达三个数量级,相对偏差在5.4%以下。  相似文献   
6.
应用激光衍射法研究了电化学反应中析出的氢和氧气泡的大小及其分布.发现在一定电解条件下气泡的大小在较宽的范围内变化,并给出了其统计规律.电流密度和电极材料对于较少发生聚并的氢气泡的大小及分布影响较小,对发生聚并的氧气泡影响较大.当电解液由碱性变为酸性时,氢气泡显著增大,而氧气泡急剧减小,二者的分布规律也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气体扩散电极的薄层平板模型基础上, 推演出在高超电位区电位与总表现电流密度呈线性关系的简化式, 直线段的斜率项包含抟质参数和电极结构参数, 调节这些参数可以减小斜率, 从而提高电极的电催化活性, 把简化式应用于氧还原为过氧化氢的反应, 研究氢氧化钾浓度对斜率值的影响, 公式的推论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
王德华  许肖龙  Levy  G.C 《化学学报》1989,47(8):756-759
本文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证明了吗啡质子谱的谱线归属和分子构型, 用NOESY技术发现了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形成氢键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9.
聚偏氟乙烯(PVDF)膜与一些有机弱碱作用脱氟化氢(HF)生成表面为一氟乙炔(PFA)的膜。红外、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脱HF的PVDF膜的共轭链结构比较规整。X光电子能谱、反应深度和接触度的分析表明, PVDF脱HF反应主要发生在膜表面。脱HF的PVDF膜(PFA)经各种掺杂剂掺杂后电导率上升5~6个数量级, 最高可达10^-^4s/cm, 且在掺杂过程中出现出的性质不同于聚乙炔。  相似文献   
10.
使用改进的RD-1型热导式量热计测量了镍(II), 锌(II),钴(II)-N-(间甲苯基)亚氨基二乙酸-氮三乙酸三元配合物的生成焓, 发现其大小按金属离子来说符合Irving-William序列。利用配体的多环水化结构等讨论了该三元配合物的生成焓和相应的二元配合物的生成焓, 同时求得了上述三元体系的热力学参数, 指出上述三元体系的生成熵是导致这些三元体系具有较大稳定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