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化学   21篇
力学   18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98篇
物理学   4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双份分析精密度计算公式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日常分析质量监控中,常用双份分析来评估以“重复性”一词(repeatability)表征的精密度。计算公式为:|A—B|/(A+B),其中A、B为同一样品两次分析结果。如果不用绝对值记号,则计算公式为:(A—B)/(A+B),并规定A≥B。后一种形式用得较多。上述公式简单明了,计算方便,沿用了几十年,在光谱分析中用得更多。近年来,许多文献在上述公式的分母中多乘了一项系  相似文献   
2.
党钢军 《数学通讯》2003,(13):29-30
高一地理教科书中讲到这样的知识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所以在同一时间里 ,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地球绕太阳公转时 ,受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做回归运动 .从而导致地球各地昼夜长短呈周期性变化 .那么 ,昼长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 ?如何用数学方法计算地球与昼夜长短就成为人们研究探讨和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本文用中学数学知识 ,推导出了昼夜长短的数学计算公式 ,并通过对公式的应用 ,定量分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中出现的特殊现象 .由此 ,不仅能使我们发现一种解决地理问题的数…  相似文献   
3.
4.
5.
缓冲溶液pH计算公式的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碱缓冲溶液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因此酸碱缓冲溶液 pH的计算是分析化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目前 ,高师院校的分析化学多采用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的《分析化学》(第 2版 )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 ,发现该教材在缓冲溶液 pH计算的公式推导中存在疏漏。为此 ,在比较其他教材中该章节的内容后 ,从酸碱平衡最本质的内容PBE出发 ,提出一种新的缓冲溶液pH计算公式推导方法。1 华中师范大学版教材中的问题[1]  以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体系进行讨论 ,设弱酸HA浓度为ca,共轭碱NaA浓度为cb。将HA A-体系以H2 O作媒…  相似文献   
6.
吕星星 《数学学报》2019,62(2):225-232
我们用三角和的性质研究一类三次Gauss和与两项指数和混合均值的计算问题,并给出一个精确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空间几何体     
陈贤才 《数学通讯》2012,(Z3):97-101
1.本单元重、难点、热点分析重点:(1)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2)掌握柱、锥、台、球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其直观图;(3)掌握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会根据三视图构建空间几何体,由空间几何体画三视图;(4)掌握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现行的物理化学及其实验教材中关于电泳法测定电动电势(ζ电势)的计算公式表达形式混乱,归其原因为使用单位制的不同。在文献调研基础上,简单清晰地讨论了在绝对静电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下各介电常数的物理意义和正确的ζ电势计算公式,并举例验证,归纳出国际单位制下各种胶粒ζ电势的统一求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质子条件式(PBE)推导了一元弱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各类计算公式,对它们的使用条件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针对RC梁开裂荷载计算方法尚未统一的现状,首先,结合18根RC梁试验数据对比了已有的6种RC梁开裂弯矩计算公式,发现开裂弯矩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偏差大小和混凝土强度有关;然后,通过提出塑性变形发展程度系数k,推导新的RC梁开裂弯矩计算公式,并进一步基于k值和塑性影响系数计算值γk进行改进;最后,选取12根RC试验梁验证改进公式的准确性,证明改进公式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更好且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