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篇
  免费   615篇
  国内免费   468篇
化学   301篇
晶体学   40篇
力学   107篇
综合类   33篇
数学   188篇
物理学   17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HIRFL–CSR加速器中束流与真空中剩余气体的碰撞损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重离子加速器中束流与真空中剩余气体的碰撞损失过程和碰撞截面,在依据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组计算离子一原子的电荷交换截面的经验公式.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DRFL及冷却储存环CSR为例,给出了依据碰撞截面的公式计算束流在加速器真空中的传输效率的方法,并计算了在不同真空度下HIRFL的ECR源轴向注入束运线、注入器SFC、前束运线、主加速器SSC和后束运线等不同加速阶段及CSR的传输效率,并提出合理的真空度要求.HIRFL的真空分布测量和束流的损失测量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物理实验》2004,24(5):1-2
  相似文献   
3.
2MeV直线感应加速器注入器系统由电子束产生器和脉冲功率系统组成。电子束产生器包括由感应腔组成的阴极电压叠加器、阳极电压叠加器和真空二极管及束输运系统。脉冲功率系统则包含初级功率源Marx、次级功率源Blumlein线和触发系统,其作用是为感应腔提供一个具有数十纳秒平顶宽度的高压脉冲,激发感应腔在感应腔间隙上获得一个加速电场。在2MeV注入器功率系统中,4个Blumlein线的充气开关是由发散装置的输出触发信号进行导通控制的。通过控制发散输出触发信号到达Blumlein线开关的时间,即可以实现Blumlein线开关在不同时间内触发导通,使Blumlein线依据所设定的时间顺序输出激励脉冲,从而在真空二极管上获得高压脉冲串。由于功率系统采用的是182C结构,即一根Blumlein线驱动两个感应腔,因此最多可以实现四脉冲串列。  相似文献   
4.
云中客 《物理》2002,31(11):751-751
通常避雷针的尖端可以改变建筑物周围电场的性质 ,同样一个高度弯曲的表面 (约为纳米量级 )也能改变表面附近真空电磁场的物质特性 .在纳米体 (例如量子点、纳米球或纳米棒等 )附近的原子由于电磁场的改变会导致它的物质行为的变化 ,这种现象在物理上称为珀塞尔效应 (Purcelleffect) .它的产生是由于原子内的激发电子能强烈地感应其周围的真空电磁场的变化 .白俄罗斯的国立明斯克 (Minsk)大学的S .Maksimenko教授及其同事们完成了一项物理实验 ,他们证明 ,由于碳纳米管导电性质的异常 ,在其附近的激发原子或分…  相似文献   
5.
6.
7.
 2001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与科罗拉多大学的联合天体物理研究所(JILA)39岁的教授康奈尔(E.A.Cornell)和50岁的教授维曼(C.E.Wieman)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43岁的德裔教授凯特勒(W.Ketterle).  相似文献   
8.
9.
戴闻 《物理》2006,35(10):859-859
所谓超固体(supersolid)是这样一类物质,它们自身具有互斥的性质:一方面是刚性晶体,长程空间有序;另一方面,又象是自由流动的超流体.对于超固体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69年,Andreev and Lifshitz研究了晶体中格点空位的作用.他们提出:在极低温下,空位有可能在整个晶体范围内退局域化,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尽管原子排列规则有序,超流行为仍可能在其中发生.在实验室中观察超固体行为的研究努力,持续了35年.2004年,美国宾州大学的Kim E等报告了关于超固体的第一个实验证据.加压4^He被置于一个扭摆容器中,当样品被冷却到175mK以下,实验者观察到扭摆转动惯量的突然下降.定量的估计表明,样品中大约有1%的组分停止了随固态氦的震荡,或者说有1%成为超流.不过,其中的机制,迄今尚无共识.  相似文献   
10.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今天,计算机已经历了四代,而四代机的划分是以电子器件的换代为主体特征。电子管的发明和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T.A.Edison,1847~1931)发现了热的灯丝发射电荷的现象,并被称之为“爱迪生效应”。1889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孙(J.J.Thomson,1856~1940)解释了这种现象,并把带电的粒子称为“电子”,同年,英国伦敦大学电工学教授弗莱明(S.J.A.Fleming,1849~1945)开始认真研究爱迪生效应,并且于1904年研制出检测电波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