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5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90年代以来,中国物理学界以及高等学校的一些朋友不无忧虑地感到在中国有志于物理研究的年轻人少了,最好的学生不想念物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对纯科学研究专业的学生,这个问题更显突出。美国是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也为世人所公认。这里把一篇关于近年来美国物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毕业后从事工作的领域变化以及开始工作时的年薪情况介绍给大家,看看他们在培养科研人才方面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也许会引起大家的兴趣。近年来,在美国物理学和天文学专业的学士毕业生数目正在上升,但这些学士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了较少技术性的工作,更多的物理学博士也正在做博士后。  相似文献   
2.
 据《科技日报》报道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崔琦.崔琦1939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1967年取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并在此工作了13年,1982年受聘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崔琦于198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崔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薄膜电子特征、半导体微观结构和固体物理学等.  相似文献   
3.
杨洁,女,汉族,1963年出生,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2001年11月至2002年11月,在意大利米兰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作访问学者,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入选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性食品研兄,特别是新疆特种礼制品的研冗及新疆林果资源中天然产物的研究及产业化。近年来承担了"生物化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其前身为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大学共授予硕士学位62133名,博士学位57431名。学校于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首次招收332名本科生。基于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国科大形成了由京内4个校区、京外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7个研究所组成的"大学校"。依托3个国家实验室、8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杨东晓 《物理》2013,(10):736-742
李复几,原名李福基,字泽民,江苏吴县人。李复几是第一位出国学习物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者之一。他早年就读于长沙习武学堂,后入上海南洋公学。1901年,李复几南洋公学中院毕业,获该校奖学金资助,去英国留学,1904年从伦敦大学毕业。1906年,李复几赴德国波恩皇家大学学习,在著名物理学家、大气中氦的发现者H.Kayser指导下,进行光谱学研究。李复几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07年1月,题目是《关于勒纳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主要内容是通过拍摄钠的火焰光谱图来验证P.勒纳(Lenard)提出的火焰中心发射说。为了验证勒纳的理论,李复几在其导师凯瑟尔指导下,在波恩大学物理研究所做了实验研究。他将钠放入两根碳棒电弧之中,用摄谱仪拍下火焰照片。其摄谱仪是当时最好的光谱仪,可以在百分之一秒的曝光时间内拍下清楚的铁弧光谱。李复几拍摄了大量照片,即使以高倍放大镜在毛玻璃上观察,也没有看到中空火焰的形状,甚至连一丝痕迹都不存在。李复几又进一步采用加大光圈或延长曝光时间的方法,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加大一倍光圈,第一副线系谱线的图像和正常光圈时主线系一样大;再加大光圈,第一副线系的图像还可以大于最小光圈时主线系的图像。"因此,李复几得出结论:火焰图像大小实际上是与其强度相关的。最后,李复几在论文中断言:"我相信,这足以证明勒纳关于光弧由大量相互包裹的中空火焰组成、每一个都是一个发射中心,每个中心发射一个线系的假说是不正确的。"同时他也分析了勒纳假说产生错误的原因。波恩大学认为李复几的论文做得非常优秀。勒纳因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当时德国物理学大权威,后来成为20世纪科学领域的主将的爱因斯坦曾于1903年提出申请要做他的助手,被他拒绝。这样一位物理大师所建立起来的理论,却被一个年仅25岁的中国青年人所推翻,足见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出手不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其博士论文扉页上关于求学经历等少量信息外,其余关于李复几的生平鲜有人知。李复几回国后从事何职业,何年而卒?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就连他的儿女,也不知道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在上海交大发掘出的历史材料基础上,2007年起,李复几的儿子——82岁的李正修决定寻找父亲的踪迹。他凭着自己对父亲的一点记忆,并综合亲属访谈,进行了调查研究。李复几(1881-1947年)几年来,李正修分别给武汉、萍乡、南京、自贡等有关单位和人士写信,请求帮助查找有关父亲的情况。他参照相关历史档案,文字资料等等,补充了父亲在四川自贡盐井工作和生活直到病逝的大致情况。他深深感谢给予各种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虽然李复几回国后没能继续在国外的研究工作,但他与其他几位中国早期物理学者首开中国人研究物理学之先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者,成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史的"起点"人物。本刊转载杨东晓记者于2012年第8期在《看历史》上发表的《物理学史上失踪的中国人》,让更多的物理学者了解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李复几的生平和对物理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物理学博士的生平,鲜为人知,杨振宁在1992年北京的讲演中指出:中国最早的物理学博士是李复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李耀邦作为最早的博士,但生平介绍未详.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李书华,国内则未见介绍,现将此三人的简况,略述如下:李复几1885年11月28日生于上海.中国近代的第一个物理学博士.早年随父亲李盛昌(音,英文为Li Sheng Chang)在长沙读书,后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1901年到伦敦,在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和芬斯伯里学院(Fiasbury College)就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