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92篇
化学   118篇
晶体学   15篇
力学   21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18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热合成了钒磷酸盐体系中少有的结构中具有多面体共棱连接的层状孔道结构化合物(pipzH2)2[(VO)3(HPO4)2(PO4)2]·H20的纯相。用ICP、单晶XRD、TG-DTA、粉晶XRD和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在空气中开始失重的温度为274℃,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合物中有机分子分解,同时伴随着重结晶过程,但晶体的外观形貌保持不变直至有机部分分解殆尽。相变过程分析和与模板相同的(pipzH2)0.5[(VO)(PO4)]的热稳定性对比研究表明,有机模板的稳定性及分解过程不但影响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热变化过程,还影响原晶体微形貌的保持;无机骨架结合的牢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SAPO-5、SAPO1-1、SAPO-41分子筛,并以间二甲苯异构化反应为模型反应,考察了SAPO-5、SAPO-11、SAPO-41的催化性能;运用XRD、BET、吸附吡啶的FT IR等手段表征了SAPO的结构和酸性。结果表明,在合成投料比相同的情况下,SAPO-11具有最大的较强B酸量,表现出了最好的间二甲苯异构催化活性。SAPO-5因为较强B酸中心数目少,异构催化活性最差。三种分子筛的间二甲苯异构化催化活性和较强B酸中心的分布均呈SAPO-5<SAPO-41≈SAPO-11顺序排列。较强B酸中心的分布是决定催化剂异构化活性的主要因素。中孔分子筛SAPO-11、SAPO-41孔道直径与对位产物的直径接近,对位选择性比大孔分子筛SAPO-5好。  相似文献   
4.
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海因茨.迈尔-莱布尼茨试验中子源(又称慕尼黑实验反应堆2号FRMⅡ)的研究人员发明一种可回收利用的新型防辐射屏蔽材料。这种材料是一种粉末,含有铁颗粒、石蜡油  相似文献   
5.
高温高压化学反应对反应堆设备的可靠性、反应堆性能的控制、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持久性等具有重要影响,但相关实验难以在高校教学中开展。借助PHREEQC程序及最新热力学数据,建立了反应堆一回路硼酸-氢氧化锂添加配比、腐蚀沉淀物产生及二回路pH控制方案的化学反应模型。运用化学模拟来教学,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丰富了现代教学方法。相关模型对核电企业的培训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文平  郭洪臣 《分子催化》2013,27(4):307-315
采用XRD、N2物理吸附、NH3-TPD以及TEM、IR和NMR手段,系统研究了NaOH碱液后处理对低硅铝比纳米ZSM-5沸石(Si/Al摩尔比为14.5、晶粒度为20~50 nm)孔道和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液中,低硅铝比纳米ZSM-5沸石主要发生限域脱硅,而且低硅铝比纳米ZSM-5沸石的碱液脱硅难度大于高硅铝比沸石.但在适当的碱液处理条件下(碱硅比为0.19~0.35,温度为60~80℃,处理时间为2~5 h)可以在其晶体内产生大量介孔,增加比表面积和孔容;同时增加弱酸和中强酸的浓度,并提高L酸比例.L酸的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产生了裸露的骨架铝(≡Alδ+),这与文献的观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由无乳化剂的乳液聚合法和水浮法联用技术合成得到的有序排列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为硬模板,以硝酸镁为镁源,并采用硝酸镁-柠檬酸-乙醇混合溶液浸渍PMMA微球后经干燥以及先后在300 ℃恒温灼烧3 h和500 ℃恒温灼烧5 h,制备出具有有序纳米孔道结构的MgO粒子.应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以及N2吸附-脱附法等技术表征了PMMA和MgO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所得PMMA微球颗粒较为均匀,粒径约为284 nm,且排列规整有序.由PMMA硬模板  相似文献   
8.
张伟为  应佚伦  龙亿涛 《色谱》2020,38(9):993-998
该文旨在从电泳分离技术的角度认识纳米孔道电化学单分子分析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作为"单分子电泳"来理解和研究。纳米孔道电化学单分子分析技术与电泳的本质都是采用外加电场使待测分子产生电迁移。待测分子性质不同,且与介质材料孔道外露基团相互作用不同,使得分子移动速度具有差异,据此实现分离识别。气单胞菌溶素(Aerolysin)纳米孔道,由于其孔径与待测分子尺寸相匹配,其孔道内壁可以看作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具有调控单个分子电迁移能力的特异性孔道界面。每一个氨基酸残基都相当于一个探测单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待测分子逐一进入孔道时与每一个探测单元相互作用方式、程度与时长不同,从而形成了单个待测分子特征的迁移速度和迁移运动轨迹。在纳米孔道实验中,每秒可以有上千个待测分子穿过孔道,产生特征阻断电流信号。通过对这些信号的阻断电流、阻断时间、阻断频率、信号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单分子电泳"水平对单个待测物实现高通量的分辨和识别。该文以Aerolysin纳米孔道分辨仅有一个核苷酸差异的寡聚核苷酸(5'-CAA-3'、5'-CAAA-3'、5'-CAAAA-3')为例,详细阐述了纳米孔道"单分子电泳"的单核苷酸分辨能力,展现了电化学限域空间在电泳单分子水平分离技术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99Mo1、31I和89Sr等医用同位素对人类健康和医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靶辐照反应堆相比,用水溶液堆生产99Mo1、31I和89Sr具有安全性好,结构简单,经济价值高,无靶件制备、溶解工艺,产生废物少等优点,用水溶液堆生产医用同位素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由于多堆芯水溶液堆、高功率水溶液堆均能显著提高产率,低富集度235U水溶液堆符合核不扩散条约中对235U浓缩度的要求,因此这三种堆是水溶液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