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6篇
物理学   1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啸、地震海啸与海啸地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陈运泰  杨智娴  许力生 《物理》2005,34(12):864-872
简要地介绍了海啸与地震海啸的成因、特点,分析了影响地震海啸的重要因素,阐述了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0特大地震及其激发的印度洋特大海啸为例,说明除了地震的大小、地震机制、震源深度以外,震源破裂过程也是影响地震激发海啸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及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北部特大地震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了海啸地震的特征,阐明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海啸地震的特征及其激发海啸的机制对于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景 《珠算》2008,(12):78-79
次贷危机从华尔街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世界主要国家很少能独善其身。全球汇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股票市场或瞬息万变或大幅下挫,各参与主体身不由己,均被这一巨大的旋涡裹挟进来,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3.
陈思进 《珠算》2010,(11):21-21
从2008年开始,我有幸受邀作为学术顾问,参与了央视的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这个大项目。两年前,刚开始向央视编剧介绍华尔街的情况时,已经是金融海啸了。可当他们得知华尔街人已经大幅降低的收入之后,依然乍舌。例如高盛有三万多员工,单每年发出的工资奖金就超过150亿美金,简直富可敌国。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4.
印度洋海啸被认为是一次“全球性地球物理学事件”.通过对“海啸的物理学”的教学设计,利用从互联网收集的最新资料,结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对海啸中的物理现象作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6.
海底滑坡海啸作为仅次于地震海啸的重要海啸形态,常常发生于靠近海岸带的陆架和陆坡等区域,且由于其近岸灾害影响显著、物理机制复杂、难以监测和预警等特点,给靠近海岸带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关于水上滑坡海啸的实验研究相对比较充分,而对水下滑坡海啸和部分淹没滑坡海啸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在大型波浪水槽中进行了斜坡上散体水下滑坡激发海啸的机理实验,研究了滑坡体的滑移距离、海啸波的形成过程以及海啸波的幅值、波速、非线性等特征,系统地认识了滑坡体质量、水深以及滑坡角度对滑坡海啸波高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改进的水下滑坡海啸特征参数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7.
王振东 《力学与实践》2011,33(2):108-110
地震的伴生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是海啸. 从力学角度讨论了海啸的形成原因, 以及与 海啸有关的一些问题. 海啸形成的原因有3个: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崩塌、以及宇宙 天体的影响. 世界上最早有海啸文字记录的是中国, 日本是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赵曦  王本龙  刘桦 《力学季刊》2007,28(2):195-202
通过底面运动学边界条件引入底面运动影响,采用高阶Boussinesq方程计算了光滑海底变形引起的表面波动形态.对于线性问题,与线性势流波浪理论进行了比较,二者结果符合良好.运用高阶Boussinesq波浪模型,针对冲绳海沟的实际地形,模拟海沟内不同震级的海底地震激发的海啸,分析了不同强度地震引起的表面波扰动形态及其非线性和色散效应.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海啸与海岸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孤立波在圆锥形岛屿上的爬高及孤立波在倾斜海滩上的破碎、爬高、回落模型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开展海啸模型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海啸的物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颙 《物理》2005,34(3):171-175
地震海啸的产生是地球表面固体层和流体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介绍了这种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讨论了海啸的大小、能量、传播速度.指出: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减少海啸灾害的重要措施,目前的预警系统虚报率很高的问题,仍需要通过加强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