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线性Calderón-Zygmund算子的加权有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强 《数学进展》2004,33(3):333-342
建立了多线性Calderón-Zygmund算子在比幂权空间更一般的Herz空间和Herz型Hardy空间上的有界性.作为推论,得到了该算子的幂权估计.在这些幂权估计中,权指标可以突破Ap权的指标限制,显示出和经典Calderón-Zygmund算子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Keggin杂多阴离子电子结构和物化性质与中心原子的 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离散变分方法(DFT-DVM),以(XMo12O40)^n-(X=B,Al,Si,Ge,P,As,S)为例计算了七个Keggin杂多阴离子的电子结构,讨论了中心原子对Keggin阴离子的电子结构、稳定性、氧化还原性和酸性关系。根据计算结果,给出稳定性、氧化还原性强弱顺序,计算给出结果与实验一致。  相似文献   
3.
利用双中心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研究了H+离子与里德堡态的Li(5d)原子碰撞的电荷转移过程,计算了5d电子转移到氢原子各个次壳层的态选择截面及总截面.研究了态选择截面随俘获电子主量子数及角量子数变化的规律,并尝试给出了解析的标度关系;探讨了标度规律随入射粒子能量的变化,分析了高激发态电子电荷转移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赵益清  刘玲  刘春雷  薛平  王建国 《物理学报》2009,58(5):3248-3254
应用双中心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研究了H+与里德伯态原子Li(5d)碰撞的电荷转移过程,计算了电子转移到氢原子各个n,l壳层(这里n为主量子数,l为角量子数)的态选择截面.结果发现,电荷转移的末态主要分布在与初态电子能量5d接近的n=4—7能级,该分布随碰撞能量的变化不大;但俘获末态的l分布对入射离子能量很敏感:在1 keV左右的低能时主要分布在高l的末态,随着碰撞能量增加峰值逐渐向低l方向移动,并在l= 关键词: 电子俘获过程 双中心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 态选择截面  相似文献   
5.
6.
用紧耦合方法研究C4+和O6+与He原子碰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双中心原子轨道紧耦合方法计算了C4+-He以及O6+-He碰撞的单俘获总截面,入射离子的能量范围为10~100keV/amu,所得计算结果在实验误差范围内与实验值很好符合.对满壳层入射离子,研究了单俘获截面随入射离子电荷态的变化,并讨论了原子轨道展开波函数数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p  相似文献   
7.
苏金昌 《大学化学》2011,26(3):90-92
对于HmABn型的共价分子(或离子),本文提出用公式G=V/2-3n计算中心原子A的杂化轨道数,并由此确定对应的杂化轨道类型。该方法简单、直接、有效。  相似文献   
8.
靳永勇  郝盼盼  任军  李忠 《化学进展》2015,27(12):1689-1704
单原子催化体系的成功构建将催化领域研究深入到更小的尺度范围,不仅可以从原子层次认识复杂的多相催化反应,而且由于其优越的催化性能在工业催化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研究工作,总结归纳了单原子催化剂的性能特征,介绍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手段、表征技术、理论研究及其在CO氧化、选择性加氢和光电催化等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单原子催化剂特殊的电子结构对催化性能和反应机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指出了单原子催化体系在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与不足,对于深刻认识单原子催化的概念与原理、完善实验与理论研究方法、拓展应用范围和尽早实现工业应用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李国材 《化学通报》1989,(6):63-64,F003
1984年第9期《化学通报》登载我写的《关于含氧酸氧化力与酸分子的内在联系》,文中提出“含氧酸氧化力的双重因素理论”,一个因素是含氧酸的酸分子,另一因素是酸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氧化数。本文进一步把“酸根离子”以及“键长”和“键能”对氧化作用的影响皆归结于“中心原子的氧化态”因素。我认为酸根离  相似文献   
10.
用直接法合成了以锰为中心原子的过渡元素和钨的三元杂多配合物,经ICP和TG曲线确定其化学式为K5,6[MnM(OH2)W11O39]·xH2O(M=Mn2+,Fe3+,Co2+,Ni2+,Cu2+,Zn2+和Cd2+),采用IR,UV,XRD和XPS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测定了其系列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得出系列配合物的氧化性顺序,同时讨论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