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1篇
力学   2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与护壁桩的桩间距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滑桩与护壁桩分别在滑坡治理和基坑支护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其实施正是利用了土中的成拱效应 ,然而传统桩的设计虽考虑土拱效应的存在 ,但桩间距确定理论与方法并未建立起来。本文首先基于土体的极限平衡条件对滑坡推力作用下的土体中的成拱作用进行研究 ,得出了抗滑桩的最大桩间距公式 ,并以某一具体工程为例 ,对该最大桩间距的物理意义和可用性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 ,给出了在考虑土拱效应的情况下合理桩间距的确定方法 ,并以此为据 ,对边坡加固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鹤年  宰金珉 《力学学报》2006,14(4):557-563
当前虽然已有考虑桩筏非线性的设计,但仍无人在此基础上,考虑上部结构。因此考虑上部结构,进一步认识其与桩筏基础非线性共同作用机理,优化桩筏基础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子结构法凝聚上部结构的荷载及刚度,以平面壳体单元模拟筏板,按有限层法模拟桩土之间的弹性相互作用,用广义剪切位移法模拟桩的非线性工作性状,建立了一种考虑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桩筏基础非线性分析方法,并编制了分析程序。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上部结构与桩筏基础非线性共同作用的机理,研究了合理布桩方式,探讨了以差异沉降为目标的优化设计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The paper presents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solution algorithms for RC pile design, through scanning soil stratums from top to downwards with an interactive scanner band. The equilibrium of transferred loads from the superstructure, friction forces and tip bearing forces are considered for the design, which leads to optimum pile length.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this research for designers is supplying an efficient tool to obtain optimum pile length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 systems. A program package has been developed in MATLAB depending on the proposed algorithm. Soil behaviors depending on external effects, active and passive zone distributions are considered. All possible effects in all freedom degre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n design process. Stress and strain distributions due to axial loads, bending moments, shear forces and torsional moments may be monitored. The optimum pile length, cross section dimension and reinforcement details may be found by using developed algorithm.  相似文献   
4.
桩柱的绕流水流作用力一直是工程设计中所关注的问题。为了精确地测量模型试验中竖直桩柱在不同来流夹角下的水流作用力,基于力的平衡原理,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的桩柱水流作用力试验测量装置,并采用标准砝码模拟水流作用力,验证了该测量装置在不同来流工况下的测量精度。结果表明:桩柱受不同来流夹角的水流作用力时,该装置都具有相当高的测量精度,可满足模型试验要求。因此,该测量方法可用于竖直桩柱在水平或斜向水流作用下模型试验中水流作用力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小波滤波在基桩完整性测试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骆英  柳祖亭  潘宠平 《实验力学》2000,15(4):460-465
在小波分析基本理论和多分辨率逼近算法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正交小波的构造方法,并用其产生镜像滤波器。针对基桩完整性检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将小波滤波用于基桩完整性检测系统的方法。用小波滤波对实际工程基桩的测试信号进行处理,使基桩完整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Apparent mass measurements at the bottom of silo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the Janssen model known as the effective screening length has been investigated for different bead and silo diameters as well as of their ratios.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ive screening length augments with the grain diameter d in addition to the granular column size. It is also revealed that λ exhibits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the bead diameter than that of the silo. This phenomenon is attributed to the reduced-shielding of the vertical stresses to the horizontal ones.  相似文献   
7.
徐平 《固体力学学报》2010,31(2):157-163
由于桩体的长度远大于直径,因此将单排弹性空心管桩构成的非连续屏障对平面P波的隔离问题简化成二维平面问题,采用波函数展开法和Graf加法定理,根据桩-土界面处完全联结和管桩内壁完全自由的边界条件,得到了问题的理论解。引入无量纲位移和透射系数等概念,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弹性空心管桩的壁厚、桩土模量比、管桩间距和管桩数量对屏障对平面P波隔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隔离效果随着管桩壁厚和桩间距的减小而提高;隔离效果随着桩土模量比的增大而提高,但当桩土模量比大于500后,隔离效果提高不明显,此时可等价为刚性屏障;随着管桩数量的增多,最佳隔离区域在增大,最佳隔离位置在前移。为非连续屏障的隔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包含点面接触单元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的基础上,以苏通大桥的大型灌注桩为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该包含点面接触单元的弹塑性有限元法是可靠的,能模拟桩土之间的大变形,其数值模拟结果可为工程的桩基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扩底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在国内从90年代发展至今已非常成熟,从考虑经济及工期节约的角度上经常会设计大直径扩底钻孔灌注桩。但扩底钻孔灌注桩往往因岩层、桩深、桩径、地下水和机械施工情况等的影响下出现扩底部分或严重夹泥而导致扩底失效,影响因素主要有扩底段岩层性质、扩底钻头形状、泥浆护壁及清孔情况、钢筋笼及导管吊装。  相似文献   
10.
黄生根  龚维明 《力学学报》2005,13(1):107-112
苏通长江大桥北引桥二期试桩工程采用自平衡试桩法对4根桩进行了测试,其中2根采用U管桩端压浆技术。根 据未压浆桩端阻实测值与计算结果的比较,计算值偏大,实测值为计算值的0.75~0.95倍。未压浆桩发挥端阻所需位移分别 为16mm、38mm,压浆桩发挥端阻所需位移有所减少,分别为12mm、21mm。压浆后桩端阻力测试值是未压浆桩端阻力测试值 的2.46~3.32倍,是规范计算值的2.46~2.50倍。压浆后,桩端阻力在总荷载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由14.42%~15.39%提 高到22.83%~27.22%。桩端压浆对桩侧摩阻力有较大影响,其显著影响范围约为桩端以上14.27m~19.12m,且发挥摩阻 力所需位移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