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化学   5篇
力学   10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1998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and exhibits diverse functions under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natural and human forces. A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y integrating land, ecosystem, and landscape functions. The land functional value was calculated by systematically integrating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ssessments.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functions, as well as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methods.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ranges were then delineated in Puge County, which is a typical mountain county in China.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functions identified were well connected with the current land‐use types.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space in Puge County showed obvious multifunctionality and agglomeration. The function identification system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tegrated multiple methods, overcame the difficulty of direct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land functions. The methods used to map and quantify land function will enhance 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model land system changes and adequately inform policies and planning. Summary for Managers
  • The function valuation method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could be used to reflect the multifunctionality and importance of land use and provide guidance and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 The spatial classification result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could offer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l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land use planning.
  • Under the goal of creating a group‐type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constructing 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pattern in Puge County, the hotspot analysis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decision‐making tools and alternative spatial plans.
  相似文献   
2.
广东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是广东省目前所发现的最重要的商周时期墓葬群,该墓地出土的玉器样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鉴定研究后发现,玉器的红外光谱在2 960 cm-1(相对较弱)、2 920和2 853 cm-1附近出现了2~3个明显的特征性吸收峰,结合对纯蜡样品、现代上蜡玉器样品的测试比较,认为博罗横岭山墓地出土玉器在加工过程中曾经经过上蜡处理,首次揭示出商周时期岭南先民掌握了在加工中利用蜡来增加玉器美观技术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暴雨情景下,山区径流水位突涨、流速与流量骤变等易发生公路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以巫山县为例,在不同强度降雨阈值下对降雨-径流水文参数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全面分析了降雨与水位、流速、流量之间的关系,并在多情景降雨下,基于公路洪灾孕灾指标,构建了公路洪灾预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山区径流水位变化幅度大于流速,而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情景下(降雨临界值185 mm),流速变化大于水位,在不同降雨阈值下,等级较低的河流更易发生公路洪灾,其水位空间变化更剧烈、效应范围更广;而流量与水位变化则对等级较高的径流影响更大,且河流等级越高变化越明显;巫山县公路洪灾易发程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东北与西南部区域公路洪灾易发性强,且较为集中,西南部、东部与中部,公路洪灾易发程度介于重度与中度之间,西北部、中部与南部区,介于轻度与中度之间。该研究结果可为山区公路洪灾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关联度—TOPSIS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生态环境三个层面,构建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赋权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度和TOPSIS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对烟台市8个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巫山县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以乡镇和行政村为节点单元,采用公路网密度、乡镇间直达性指数、乡镇内直达性指数、居民点道路临近性、乡镇间节点可达性指数、乡镇内节点可达性指数、干线衔接距离、地形位指数8项指标,引入熵权-TOPSIS模型,综合分析和评价巫山县乡村地区公路网通达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各项指标对巫山县乡村公路网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公路网密度>地形位指数>干线衔接距离>居民点临近性>乡镇内直达性指数>乡镇间节点可达性指数>乡镇内节点可达性指数>乡镇间直达性指数;除中心城区外,各乡镇贴近度为0.170 0>0.831 9,区域差异明显,其中铜鼓最高,当阳最低;整体上,巫山县乡村公路通达性以中等、较好等级为主,通达性空间格局总体以铜鼓、建平、三溪为核往外围扩散,与交通干线骨架吻合度较高,呈现“三核、一环、一域”的空间格局。研究成果对巫山县山区乡村公路网建设和优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乡村地区公路网通达性分析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山区县由于其特殊的空间条件和战略地位决定了其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位于浙江南部丽水境内的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研究山区县域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及经济、社会、城镇发展模式的抉择,从而理清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思路并提出空间规划对策,以期对山区县经济社会综合发展以及空间发展策略提供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巫山县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以乡镇和行政村为节点单元,采用公路网密度、乡镇间直达性指数、乡镇内直达性指数、居民点道路临近性、乡镇间节点可达性指数、乡镇内节点可达性指数、干线衔接距离、地形位指数8项指标,引入熵权-TOPSIS模型,综合分析和评价巫山县乡村地区公路网通达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各项指标对巫山县乡村公路网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公路网密度>地形位指数>干线衔接距离>居民点临近性>乡镇内直达性指数>乡镇间节点可达性指数>乡镇内节点可达性指数>乡镇间直达性指数;除中心城区外,各乡镇贴近度为0.170 0>0.831 9,区域差异明显,其中铜鼓最高,当阳最低;整体上,巫山县乡村公路通达性以中等、较好等级为主,通达性空间格局总体以铜鼓、建平、三溪为核往外围扩散,与交通干线骨架吻合度较高,呈现“三核、一环、一域”的空间格局。研究成果对巫山县山区乡村公路网建设和优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乡村地区公路网通达性分析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县级功能区划作为综合区划,既是落实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又是编制县域空间发展规划的基础。首先探讨县级功能区划方法,然后以武定县为例运用主导因素法划分出城镇区、资源开发区、开发预留区、农业区、生态区等功能区。研究发现:(1)县级功能区划既要考虑县域资源环境本底与发展愿景,又要兼顾省级主体功能区对本县定位;(2)区划评价单元须考虑基础数据可获得性及各单项指标评价单元的统一;(3)指标体系选取以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为参照,具有可行性;(4)单一区划方法无法合理区划县级各功能区单元,需多种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不同模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反演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新疆奇台县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县40个土壤样本,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两种方法分别建立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反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模型的精度值各异,其拟合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工神经网络(ANNs)集成模型>单个人工神经网络(ANNs)模型>多元逐步回归(MLSR)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的线性和非线性逼近能力较强,而其集成模型作为提高反演模型精度的重要手段,相关系数高达0.938,均方根误差和总均方根误差最小,分别仅为2.13和1.404,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能力与实测光谱非常接近,分析结果达到了较实用的预测精度,为最优拟合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巴东新城区库岸三叠系巴东组层间软弱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柴波  殷坤龙 《力学学报》2009,17(6):809-817
摘 要  巴东新城区发育有黄土坡滑坡、赵树岭滑坡、太矶头滑坡、童家坪滑坡等多处大型古滑坡,研究库岸斜坡岩体结构特征对滑坡的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巴东新城区白土坡和西壤坡两段库岸深300余米监测剖面的地质勘探资料,根据岩芯颜色、岩性和结构将巴东组第三段划分为24段;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和岩芯精细测量分析库岸斜坡岩体处于滨海环境的海陆过渡相,岩性组合、岩层厚度、矿物组成及强度具有复杂的垂向分带特征;探讨了层间软弱带和大型滑坡的关系。研究表明:巴东新城区库岸斜坡巴东组第三段内发育有13层贯通的软弱带,表现为为富含泥质、结构破碎的泥质软弱夹层、构造碎裂岩、溶蚀改造带和软岩软弱带。在沉积成岩时经历了滨海相反复的海浸海退,软弱带多分布在沉积环境动荡的开阔台地(陆棚泻湖)和局限台地(潮间带)。巴东组第二、三段岩性及沉积环境属缓慢过渡,在构造作用下未发生明显的滑脱。沉积结构和后期构造共同作用形成了贯通软弱带,为大型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峡水库全面蓄水后,软弱带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必将加剧库岸斜坡的深部形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