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41篇
化学   239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建立了一种α-蒎烯/苯乙烯共用产物分离分析微臭氧化-薄层层析法.通过标准样品的分离和IR、NMR表征以及共聚体组分的测定,表明这种方法对α-蒎烯/苯乙烯均聚体混合物和共聚产物中均、共聚体的分离完全,样品回收率很高,解决了α-蒎烯/苯乙烯均、共聚体无法分离分析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二磺酸靛蓝体系褪色光度法测定水中低浓度臭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中臭氧浓度的测定已有许多报道,如碘量法,直接紫外吸收法,丁香醛连氮法,电化学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在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浓度较低时,或受灵敏度限制或因干扰物质的影响,结果误差较大.本文研究了以二磺酸靛蓝为显色剂,利用褪色光度法测定水样的吸光度,从而确定水样中的臭氧浓度.结果表明,本法检出限为5μg·L~(-1),RSD为0.5%~1.2%,回收率为98%~102%.1 基本原理二磺酸靛蓝分子结构中存在着由苯环、羰基、碳碳双键组成的共轭体系,这个共轭体系构成分子的发色体,使其呈现蓝色.当共轭体系与臭氧分子相遇时,臭氧进攻(?)使其断裂,原来的发色体遭到破坏,颜色消褪.臭氧对二磺酸靛蓝分子中的(?)有高度的反应活性,反应时物质的量比为1:1.在臭氧水溶液中加入二磺酸靛蓝,其颜色将会变浅直至消褪,基(?)建立了光度法  相似文献   
3.
用量化学UMP2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H_2X(X=H,FCI)与臭氧反 应机理,全参数优化了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内何构型,在 UQCISD(T)/6-311++G**水平上计算了它们的能量,并对它们进行了振动分析,以 确定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直实性。从CH_2X(X=H,FCI)与O_3的反应机理的研究结果看 ,它们与O_3反应的活性都比较强,相对而言,活性大小顺序为CH_2F>CH_3> CH_2CI,也就是说,CH_2F自由基与臭氧间的反应活性最强,对大气臭氧的损耗将 是最大的。同时研究还发现CH_2X(X=H,FCI)系列自由基与O_3的反应都是强放热反 应。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制的烟雾箱系统研究了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的气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过程中保证二乙胺和三乙胺浓度远远大于臭氧浓度, 使得实验在准一级条件下进行. 加入环己烷以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OH自由基对反应的影响. 在(298±1) K和1.01×105 Pa条件下, 测得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值分别为(1.33±0.15)×10-17和(8.20±1.01)×10-17 cm3·molecule-1·s-1. 与文献中已有的其它胺类的臭氧反应数据比较后发现, 臭氧与胺的反应可以用亲电反应机制来解释. 另外, 通过对比发现, 臭氧与三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要远远大于其与二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解释外场观测到的气溶胶相中二烷基胺盐较多的事实. 利用测得的速率常数和大气中臭氧浓度, 还估算了二乙胺和三乙胺与臭氧反应的大气寿命. 结果显示, 与臭氧的反应是二乙胺和三乙胺在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消除途径, 尤其是在污染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制的烟雾箱系统研究了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的气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过程中保证二乙胺和三乙胺浓度远远大于臭氧浓度, 使得实验在准一级条件下进行. 加入环己烷以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OH自由基对反应的影响. 在(298±1) K和1.01×105 Pa条件下, 测得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值分别为(1.33±0.15)×10-17和(8.20±1.01)×10-17 cm3·molecule-1·s-1. 与文献中已有的其它胺类的臭氧反应数据比较后发现, 臭氧与胺的反应可以用亲电反应机制来解释. 另外, 通过对比发现, 臭氧与三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要远远大于其与二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解释外场观测到的气溶胶相中二烷基胺盐较多的事实. 利用测得的速率常数和大气中臭氧浓度, 还估算了二乙胺和三乙胺与臭氧反应的大气寿命. 结果显示, 与臭氧的反应是二乙胺和三乙胺在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消除途径, 尤其是在污染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制的烟雾箱系统研究了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的气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过程中保证二乙胺和三乙胺浓度远远大于臭氧浓度, 使得实验在准一级条件下进行. 加入环己烷以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OH自由基对反应的影响. 在(298±1) K和1.01×105 Pa条件下, 测得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值分别为(1.33±0.15)×10-17和(8.20±1.01)×10-17 cm3·molecule-1·s-1. 与文献中已有的其它胺类的臭氧反应数据比较后发现, 臭氧与胺的反应可以用亲电反应机制来解释. 另外, 通过对比发现, 臭氧与三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要远远大于其与二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解释外场观测到的气溶胶相中二烷基胺盐较多的事实. 利用测得的速率常数和大气中臭氧浓度, 还估算了二乙胺和三乙胺与臭氧反应的大气寿命. 结果显示, 与臭氧的反应是二乙胺和三乙胺在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消除途径, 尤其是在污染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7.
O3是对流层大气中一种重要的氧化剂, 其与反应活性气体的反应是大气对流层中重要的反应过程, 对于研究空气污染的对策有重要意义. 我们使用自行建设的烟雾箱模拟反应装置, 结合O3分析仪和气相色谱研究了O3和乙炔的反应. 研究测得O3和乙炔在室温下(15 ℃)反应的4次实验的速率常数的平均值为4.13×10-21 cm3•molecule-1•s-1, 其变动系数为7%. 与文献中采用其它方法得到的实验值相吻合. 所得结果表明, 我们测定的反应速率常数有较高的精密度, 我们所建的大气反应烟雾箱模拟系统是可靠的, 可以用于大气O3浓度条件下O3的其它大气化学反应过程的深入研究,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气中其它重要反应活性气体的化学反应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制的烟雾箱系统研究了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的气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过程中保证二乙胺和三乙胺浓度远远大于臭氧浓度, 使得实验在准一级条件下进行. 加入环己烷以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OH自由基对反应的影响. 在(298±1) K和1.01×105 Pa条件下, 测得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值分别为(1.33±0.15)×10-17和(8.20±1.01)×10-17 cm3·molecule-1·s-1. 与文献中已有的其它胺类的臭氧反应数据比较后发现, 臭氧与胺的反应可以用亲电反应机制来解释. 另外, 通过对比发现, 臭氧与三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要远远大于其与二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解释外场观测到的气溶胶相中二烷基胺盐较多的事实. 利用测得的速率常数和大气中臭氧浓度, 还估算了二乙胺和三乙胺与臭氧反应的大气寿命. 结果显示, 与臭氧的反应是二乙胺和三乙胺在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消除途径, 尤其是在污染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9.
徐四川 《大学化学》2002,17(6):25-28
极地云表面上的异相反应在春季南极臭氧空洞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极地云表面上异相反应两个机理 ,其中的新机理同样适用于另外一些凝聚相和表面体系中的异相反应。  相似文献   
10.
化妆品车间空气消毒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几种消毒方法对化妆品车间空气的消毒效果。分别使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法、甲醛蒸熏消毒法、戊二醛消毒液气溶胶雾化消毒法、臭氧气体发生器消毒法4种方法进行消毒,然后用平皿沉降法进行采样评价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戊二醛消毒法和臭氧消毒法可以代替紫外线消毒法和甲醛消毒法进行化妆品车间空气常规消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