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化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我国航天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实施自主空间环境保障已经成为日益迫切的科技基础研究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是沿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绎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纬度线附近现有的15个监测台站,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运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手段,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A辑》2001,31(Z1):137-141
1999年5月11日太阳风几乎消失, 其等离子体密度不到1 cm-3, 动压不到0.1 nPa, 而行星际磁场持续北向. 对这一特殊事件日和控制日(1999年5月14日)南极中山站极区电离层多手段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中山站在1999年5月11日地磁活动极为宁静, 通常在地磁当地时的中午前后出现的地磁脉动在这一天几乎没有; 电离层成层明显而稳定, F2层扩展很小; 日侧F2层临界频率明显高于控制日, 且foF2的峰值早约2 h出现; 电离层漂移速度有所减小; 在地磁当地时的中午附近出现了很强的极光Es层, 这一切都说明极区电离层异常平静, 地磁场的偶极化更为明显. 但子夜前出现有类似极光亚暴的征兆, 如地磁H分量明显的负扰, 同时伴随着极光Es和微弱的Pc3脉动等.  相似文献   
3.
对1997 年6 月2 日1127~1700 UT,在南极中山站(不变地磁纬度为74.5S,MLT= UT+ 2)利用全天空极光摄像机和三波段极光扫描光度计观测到的午后极光进行了分析,发现宁静日午后极光的形态随磁地方时变化.在午后早些时候,辉度较弱的冕状极光出现在中山站的极向侧和日向侧;随后出现的是来自日侧的带状极光,该结构东向传播,赤道向运动;在午后较晚的时候出现的是来自夜侧的带状极光.同时将午后极光与当地地磁观测、DMSP/F11 卫星的粒子观测以及WIND卫星的IMF观测进行了对照分析,认为宁静日午后极光中的分离结构是由来自磁层顶附近的粒子沉降产生的,其变化和运动与地磁H 分量和IMFBz 分量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4.
南极中山站1990年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2月—1991年1月在中国南极中山站开展了辐射和近地面梯度观测实验,获得了一个完整年的辐射和大气最下层32m的风速、气温和湿度梯度资料。本文依据这些资料分析了中山站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暖季(11—2月)地表吸收大量热量并以感热和潜热方式向大气输送,寒季(3—10月)地表为持续的辐射冷却,并以感热方式从大气中获得热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