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77篇
化学   272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快、更高、更强——2001年的超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1年,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为量子论诞生100周年和诺贝尔奖颁发100周年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一篇纪念文章中,作者列举了33项展示量子论神奇力量的重大发现,这其中有8项与超流-凝聚有关。它们是1911年超导电性的发现,1924年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预言,1938年超流的发现,1957年BCS超导理论的提出,1973年核磁共振成像用于医疗诊断,1980和1982年整数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和1995年BEC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配位聚合物框架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和金属配位中心,一直以来被视为能源领域的潜在电极材料。传统配位聚合物框架材料电导率低,因此,如何设计并合成具有一定导电性的配位聚合物框架材料,满足能源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材料电学性质的要求,成为配位聚合物框架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方向之一。本综述介绍了近年来导电二维配位聚合物框架材料的设计思路及电导率测量方法,并对这类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转化及存储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二维高导电配位聚合物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酞菁,酞菁铁及酞菁镍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片层分子为晶体单胞模型,用量子化学具有晶体轨道的EHMO方法研究了酞菁、酞菁铁及酞菁镍的导电性能,讨论了碘掺杂对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碘掺杂后,系体构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层间作用加强,从而前述几种晶体的能隙均显著降低,电导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多种聚醚为软段,二异氰酸酯(MDI和TDI)为硬段,合成了多嵌段聚醚聚氨酯,以此聚氨酯为基材,与NaH及1,3-丙碳酸内酯反应,进一步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离子化程度的阴离子型碳化聚氨酯离聚物,用交流阻抗谱仪测定了样品的阻抗谱,由此计算出样品的离子电导率。研究结果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以聚乙二醇(PEG)为软段的样品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以聚环氧丙烷(PPO)为软段的样品次之,以聚四氢呋喃(PTMO)为软段的样品最低,对于离子化程度不同的聚氨酯离聚物以金属离子和烷氧单元之比为0.05时导电性能最好。阳离子为Li+和Na+的样品具有相近的离子电导率。  相似文献   
5.
聚苯胺导电复合物二次掺杂的基材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十二烷基苯磺酸掺杂的聚苯胺与氯磺化聚乙烯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形成的复合物的二次掺杂进行了研究。二次掺杂的复合膜经反掺杂后的UV-Vis吸收光谱在580 ̄800nm处呈现宽的吸收,证实了二次掺杂后PAn主链的展开,同时表明PAn在CSPE中的展开较在SBS中更充分,ESR动态测试表明二次掺杂诱导主链的载流子间相互作用有2种方式;PAn/CSPE中的单极化子转变为双极化子;PAn/S  相似文献   
6.
碱金属和重金属叠氮化物的感度和导电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别用EHCO和DV-X_α方法,计算研究了α-NaN_3、β-NaN_3和AgN_3的能带结构和原子簇电子结构. AgN_3与NaN_3相比:带隙(△Eg)较小、带宽(BW)较大,因而电导率较大. 比较前沿晶体轨道(CO)和前沿分子轨道(MO)的能级、组成及电子在其间的跃迁;预示AgN_3比NaN_3更敏感、更易分解和起爆.还从电子微观层次揭示了金属叠氮化物的导电性和爆炸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微量稀土对超导稳定化基体铜材的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微量稀土元素对铜的机械性能、导电性和组织的影响,在铜中加入微量钇、钕、镝、铒和富铈混合稀土后,使铜的抗拉强度有所提高,并保持良好的塑性和导电性。  相似文献   
8.
报导了14种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硬脂酸LB膜的导电性,并解释了硬脂酸量和碘蒸气掺杂对LB膜导电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Poly(ethylene oxide), poly(vinyl pyrrolidone)(PEO/PVP), lithium perchlorate salt(Li Cl O4) and different plasticizer based, gel polymer electrolytes were prepared by the solvent casting technique. XRD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ystallinity decreases with 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plasticizers. Consequently, there is an enhancement in the amorphousity of the samples responsible for the process of ion transport. FTIR spectroscopy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polymer and confirms the complexation of plasticizer with host polymer matrix. The ionic conductivity has been calculated using the bulk impedance obtained through impedance spectroscopy. Among the various plasticizers, the ethylene carbonate(EC) based complex exhibits a maximum ionic conductivity value of the order of2.7279 10 4S cm 1.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prepared electrolyte films shows that they can be used in batteri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PEO(72%)/PVP(8%)/Li Cl O4(8%)/EC(12%) has the maximum ionic conductivity value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lowest optical band gap and lowest intensity in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near 400–450 nm. Two and three dimensional topographic images of the sample having a maximum ionic conductivity show the presence of micropores.  相似文献   
10.
陈林  魏梅林 《化学研究》2014,(5):461-465
以磷钼酸和2-(2-羟基苯)苯并咪唑(L)为原料制备了具有质子导电性的有机-无机化合物[H3L2(PMo12O40)·7H2O·4CH3OH]n(1).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具有基于磷钼酸、2-(2-羟基苯)苯并咪唑及溶剂甲醇分子的二维氢键网络结构;质子导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100℃、相对湿度为98%时的电导率达到10-4 S·cm-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