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19篇
物理学   3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TEM和UV-Vis等测试手段表征了金红石型纳米级TiO2和体相TiO2的性能特征;通过熔融共混法分别制备了PP/纳米级TiO2/POE和PP/体相TiO2/POE复合材料,采用GB/T16422·2-1999所述的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实验方法,用氙灯气候试验机对纯PP和复合材料进行28天人工加速老化.结果表明,二氧化钛粒子在PP/POE基体中分散性良好,而纳米粒子对PP/POE基体具有增韧作用;改性后的两类复合材料均具有优异的抗老化性能,而PP/(1·0wt%)纳米级TiO2/POE复合材料的抗老化性能更加优异,其加速老化28天后的无缺口冲击强度达到80·45kJ·m-2,比纯PP提高4倍多,而同期加速老化28天后的PP/(1·0wt%)体相TiO2/POE复合材料的无缺口冲击强度只有47·88kJ·m-2;对纯PP老化过程中的羰基指数和冲击性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近似成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r在0·9以上.  相似文献   
2.
紫外-可见光谱-偏最小二乘法测定渣油四组分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褚小立  袁洪福  陆婉珍 《分析化学》2000,28(12):1457-1461
用已建立的渣油聚类和识别模型将渣油分为坟渣油、减压渣油和加氢渣油,用紫外-可见光谱-偏最小二乘法(UV-PLS)分别建立了这3种渣油的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四组分测定模型。该方法的测定结果与经典洗脱色谱法(EC)的结果相吻合。与EC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快速、操作简单、不需分离,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UV-Vis光谱法,研究在pH 4.2的H3PO4-KH2PO4缓冲溶液中血红蛋白(Hb)与铜(Ⅱ)-茜素红S(ARS)络合物的反应。结果表明:Hb与Cu(Ⅱ)-ARS络合物相互作用形成红色的离子缔合复合物,该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7 nm。在此波长下测得复合物的组成为nHbnCu(Ⅱ)nARS=1∶4∶8,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52×105 L·mol-1·cm-1,Hb浓度在1.0×10-7~2.0×10-6 mol·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26 9+151 675(mol·L-1),相关系数r=0.997 2。考察了溶液酸度、试剂用量、反应时间与温度、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Hb-Cu(Ⅱ)-ARS复合物形成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做了初步探讨,发现Hb与Cu(Ⅱ)-ARS络合物之间主要以静电引力相结合。进一步考察了常见氨基酸及金属离子对Hb-Cu(Ⅱ)-ARS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聚磷硫酸铁复合絮凝剂中铁的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磷酸根(PO43-)对聚合硫酸铁的强增聚作用,在聚合硫酸铁(PFS)中引入PO43-,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絮凝剂聚磷硫酸铁(PPFS).研究内容包括:聚磷硫酸铁的制备,用Ferron法研究PPFS中铁形态分布、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研究PPFS中铁形态分布、用红外光谱分析法研究PPFS中铁形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可...  相似文献   
5.
食品中合成色素快速检测仪器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人工合成色素在可见光区的光吸收及偏最小二乘变量筛选法,研制出合成色素速测仪器,并应用于饮料、糖果、果冻、调色酒等食品中合成色素的快速检测.速测仪具有便携、功耗低、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并可同时对多种人工合成色素进行实时现场快速检测、检测结果准确等优点.对样品中5种食用合成色素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和亮蓝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电气石属三方晶系的硼铝硅酸盐,主要有铁电气石、锂电气石、镁电气石、钠-锰电气石等品种,因含不同的过渡元素或色心而呈绿、蓝、黄、红、粉、棕和黑色。选取棕褐色电气石样品在还原和中性气氛加热3 h,结果显示,600 ℃晶体出现大量裂隙;500和450 ℃棕褐色调减弱,透明度大大提升,500 ℃裂隙稍多;350 ℃加热,样品变绿黄棕色;250 ℃加热样品略微变浅,仍为棕褐色调;加热后∥c轴切面见明显绿色与棕色二色性,垂直c轴切面,即{0001}面,为棕色;综合显示,最佳变色温度在450~500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红外吸收光谱(IR)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对热处理前后样品进行分析,样品属于富Mn和Fe的锂电气石。样品中红外特征吸收峰在3 800~3 400,1 350~1 250,1 200~800与800 cm-1,近红外光谱有4 720,4 597,4 537,4 441,4 343,4 203和4 170 cm-1特征峰。热处理后,由M-OH(M为Al,Mg,Fe和Mn等)伸缩和弯曲振动所致的3 800~3 400 cm-1吸收峰减弱,600 ℃消失,与加热失水行为导致的结构水弯曲/伸缩振动减弱有关;近红外光谱4 170和4 720 cm-1吸收消失。棕褐色电气石在∥c轴切面的可见光范围内具有715,540和417 nm吸收带,依次为Fe2+ d-d(5T2g→5Eg)跃迁、Fe2+→Fe3+(IVCT)、Fe2+→Ti4+(IVCT)所致。样品具有高的Mn含量,417 nm附近的吸收可能存在Mn2+ d-d (6A1g→4A1g, 4TEg)自旋禁阻跃迁产生的413/414 nm叠加。热处理使Mn3+还原成Mn2+,Mn2+增加导致414 nm吸收峰增强,因此417 nm附近吸收带变化不大。同时,热处理后与Mn3+有关的520 nm吸收也同时消失,520 nm吸收带的存在也可能是540 nm吸收带呈非对称吸收峰的原因。450 ℃以上热处理后,715和417 nm吸收带变化不大,位于绿光区的540 nm吸收带消失,分析认为加热使得部分Fe3+还原为Fe2+,导致Fe2+→Fe3+(IVCT)减少,在∥c轴切面上540 nm吸收显著减弱。540 nm吸收带在绿色光区域,其消失导致绿色光透过,样品呈绿色。  相似文献   
7.
对二甲苯(PX)是化工领域一种非常重要的原料,被广泛地用于香料、医药、油墨和农药等的生产,因此研究PX分子的电子光谱和外场效应,对于它的检测和降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外电场作用下,PX分子的紫外-可见(UV-Vis)光谱的变化,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B3LYP方法在6-311++G(d, p)基组水平上,优化了不同外电场(0~0.025 a.u.,0~1.285 6×1010 V·m-1)作用下PX分子的基态几何构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了PX分子的UV-Vis吸收光谱,最后对PX分子紫外吸收峰和摩尔吸收系数受外电场作用的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波长为189 nm、摩尔吸收系数为35 580 L·mol-1·cm-1的强吸收峰,处于E1带,它是环状共轭的三个乙烯键的苯型体系中的π→π*电子跃迁产生的;与苯分子相比,吸收峰出现11 nm的红移:由于两个甲基和苯环形成p-π共轭,苯环的大π键变弱,故PX分子的紫外吸收峰出现红移;当增加了外电场后,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向外电场的反方向偏移,导致苯环上的电子密度减小,大π键变弱,π→π*跃迁需要的能量降低,电子跃迁产生的波长增大,吸收峰出现显著红移,当外电场增大到0.020 a.u.时,红移已经非常明显;外电场的引入,导致苯环上的电子密度减小,大π键变弱,π→π*跃迁的电子数减少,摩尔吸收系数降低,随着外电场的增强,摩尔吸收系数降低明显,尤其在外电场增强到0.020a.u.后,摩尔吸收系数降低非常显著。这些工作为PX的检测和降解方法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对其他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降解机理的研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Zheng Y  Sun Y  Ren J 《Talanta》2006,69(1):107-112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for 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iodotyrosines and iodothyronines [3-monoiodo-L-tyrosine (MIT), 3,5-diiodo-L-tyrosine (DIT), L-thyronine (T0), 3,5-diiodo-L-thyronine (T2), 3,5,3′-triiodo-L-thyronine (T3) and 3,3′,5,5′-tetraiodo-L-thyronine (T4)] was described by us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photodiode-array ultraviolet-visible detection (CE-UV). The certain influence factors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including the type, concentration and pH of buffer, and additive. We found that 10 mM sodium borate running buffer (pH 8.5) containing 0.10 mM β-CD as additive reagent allowed the best instru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optimum separation of the iodotyrosines and iodothyronines.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s, the analytical time was within 6 min, using an uncoated fused-silica capillary of 75 μm inner diameter with an effective length of 30 cm.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migration time and peak area was less than 0.6% and 6.8%, respectively. A linear range from 10-1000 μg/mL and low limits of detection from 1.3-3.4 μg/mL were obtained at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of 280 nm.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well suitable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hydrolysate of iodinated casein.  相似文献   
9.
紫外-可见光谱法分析难溶性黄药重金属配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可用于难溶性黄药重金属配合物检测的紫外光谱方法。实验首先考察了在黄药溶液中加入不同重金属离子后紫外-可见光谱的变化,发现Pb2+、Cu2+会与黄药生成难溶性配合物,而Fe2+,Zn2+,Mn2+对黄药溶液的紫外吸收影响很小。接下来实验比较了不同孔径的滤膜对难溶性配合物的去除效果,发现采用0.22 μm滤膜可以有效的将黄原酸铜或黄原酸铅与滤液分离。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了硫化钠与难溶性配合物反应的情况,结果表明S2-可以定量的将配合物中的黄原酸根置换到溶液中。研究得出可以通过加入硫化钠后滤液中黄药浓度的上升值得到原水样中难溶性黄药重金属配合物的含量。最后研究将该方法应用于郴州三十六湾三家铅锌选矿厂废水的分析中,其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绿肥对华北潮土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华北潮土上种植不同绿肥,于绿肥翻压前原位采集其地上部及土壤样品,进行56d的绿肥翻压模拟试验。设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黑麦(Secale cereale L.)三个绿肥处理和无绿肥对照处理,分析培养过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物(DOM)组分及其紫外-可见光谱参数的变化,以探究绿肥对土壤DOM的影响。种植和翻压绿肥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总有机酸碳(TOAs)和总碳水化合物碳(TCs)含量,三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处理均在培养第1 d上升至峰值后迅速下降。毛叶苕子提高DOC和TOAs的效果最好,最高比对照增加114.01%(培养第1d)和109.10%(培养第14 d)。黑麦提高TCs的效果最好,最高比对照增加323.18%(培养第42 d)。种植和翻压绿肥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与DOC变化趋势不同,各处理在培养第1 d上升后迅速下降一段时间后又迅速上升。毛叶苕子提高DON的效果最好,最高比对照增加305.83%(培养第42d)。绿肥增加了SUVA254,SUVA260,SUVA272,SUVA280,SAUC240-400,降低了A250/A365和A240/A420。紫外-可见光谱参数的主成分分析显示SUVA254,SUVA260,SUVA272,SUVA280间有很高正相关性,A250/A365和A240/A420间亦有很高正相关性,SAUC240-400是这些参数中表征DOM性质的关键因子。综上结果表明,种植翻压绿肥增加了土壤DOM含量,提高了土壤DOM的芳香性、疏水性、腐殖化程度、平均分子量,增加了土壤DOM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