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化学   34篇
物理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采用多组态自洽场方法和二阶多组态准简并微扰论方法,计算了烷基碘化物分子CF3I和C2H2F3I沿C—I键的绝热势能曲线和垂直激发能. 结果发现,这两种分子的低激发态均为排斥态;基态的解离能分别为2.473eV和2.835eV,其中前者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关键词: 烷基碘化物分子 解离能 势能曲线  相似文献   
2.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M062X/6-31++G(d,p)方法,对27种具有不同取代基(甲基、羟甲基和甲氧基)的木质素三聚体模型化合物的Cα-O和Cβ-O键均裂解离能进行了理论计算,探究了不同位置取代基对醚键解离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R2或R3位氢原子仅有一个被甲氧基取代时,Cβ-O键解离能变化很小;当R2、R3位氢原子均被甲氧基取代时,Cβ-O键解离能明显降低;且R4、R5位甲氧基能强化R2、R3位甲氧基对Cβ-O键解离能的降低程度,而不受R1位取代基的影响。当R4、R5位氢原子相继被甲氧基取代时,Cα-O键解离能逐渐降低,且R2、R3位甲氧基也能强化R4、R5位甲氧基对Cα-O键解离能的降低程度。当R1位氢原子相继被甲基、羟甲基取代时,Cα-O键解离能逐渐升高,然而R2、R3位甲氧基会弱化R1位甲基、羟甲基对Cα-O键解离能的升高程度;R1位甲基不会影响Cβ-O键解离能,羟甲基却能明显提高Cβ-O键解离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理论计算方法解释了氨逐级解离能降低的现象。计算结果表明,随着N与H原子结合数目的减少,键解离能降低、键长增长;随着N与H原子结合数目的增多,N的2s电子跃迁到N的2p轨道上的几率增大,减小了屏蔽作用;更多电子从H的1s轨道迁移到N的2p轨道,增大了N和H之间的静电作用;单电子或孤对电子与N-H键夹角的增大减小了排斥作用。这3个因素造成NH3的逐级键解离能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对17种酚类化合物用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AM1计算了表征O-H解离能的参数△HOF值,即酚类化合物与其经抽氢反应产生的自由基生成热之差。经过与实验测定的17种酚类化合物的O-H解离能比较,评价了AM1方法在计算△HOF值方面的有效性。发现AM1计算的△HOF值与O-H解离能有很好的相关性(γ=0.9495),优于经验方法,比如加和规则对O-H解离能的预测。虽然AM1方法在计算间位取代对O-H解离能的贡献方面是无效的,但将用于计算解离能类的参数以预测抗氧化剂活性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交换相关泛函对从细梗胡枝子中提取的一种新型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化合物的中性分子、阴离子、自由基和自由基阳离子的稳定几何构型和能量.通过分析前线分子轨道特征,确定了与实验结果一致的现象:A环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活性部位,并发现A′环也是重要的抗氧化活性部位.为判断其抗氧化活性,预测其水溶液中,中性和阴离子的电离势分别为509.0和432.2kJ.mol-1,均裂O—H键解离能为347.3kJ.mol-1,羟基自由基电子亲和势和氢原子亲和势分别为-620.6和-487.5kJ.mol-1.通过理论分析比较,该黄酮类化合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三种机理即H原子转移、电子转移-质子转移和质子丢失-电子转移在热力学上并存,其中质子丢失-电子转移是热力学最有利的机理.本文为设计新型高效黄酮类抗氧化剂,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和抗氧化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从头算方法 ,以赝势基组 (LANL2DZ)研究了第一过渡系金属离子M (Sc 到Zn )和CH ,CH2 ,CH3 的配合物的构型和成键特征 .MCH 和MCH 2 分别为线型和共平面构型 ,并带有明显的叁键或双键特征 ,但这些多重键多是“不完整”的 .计算所得的CM ,CM ,CM 键解离能 ,多数与实验值接近 ,且从Sc到Zn均表现出类似的周期性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HF/6-311+G*基组研究了过渡金属硅烯离子MSiH2+(M从Sc至Cu)的构型、成键特征以及M-Si键解离能.具有共平面构型的MSiH2+,其M=Si键带有明显的双键特征,M=Si键解离能从Sc至Cu呈现周期性变化,与M的金属离子激发能有近似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一系列低价铁化合物Fe(CO)5-x(PR3xx=1~3,R=H,F,Me)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成键特点以及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引入膦配体后不会造成Fe(CO)x(PR35-x的几何结构畸变,为略扭曲的三角双锥形。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显示,膦配体与羰基铁基团间存在电荷转移,有效增强Fe-CO之间的共价作用。多数稳定结构Fe(CO)x(PR35-x的第一膦配体解离能要比第一羰基解离能低,预示Fe(CO)5-x(PR3x的反应活性比Fe(CO)5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HF/6-311+G*基组研究了硅烯SiH2同第一过渡系金属的配合物MSiH2的分子轨道特征及键解离能.MSiH2为共平面构型.其中基态的3TiSiH2和4CoSiH2带有明显的双键特征.M-Si键具有共价性质.M-Si的键解离能,从Sc到Cu呈现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同M的金属离子激发能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一系列低价铁化合物Fe(CO)_(5-x)(PR_3)_x(x=1~3,R=H,F,Me)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成键特点以及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引入膦配体后不会造成Fe(CO)x(PR_3)_(5-x)的几何结构畸变,为略扭曲的三角双锥形。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显示,膦配体与羰基铁基团间存在电荷转移,有效增强Fe-CO之间的共价作用。多数稳定结构Fe(CO)x(PR_3)_(5-x)的第一膦配体解离能要比第一羰基解离能低,预示Fe(CO)_(5-x)(PR_3)_x的反应活性比Fe(CO)5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