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1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南 《分析试验室》2003,22(2):85-86
本届大会于 2 0 0 2年 3月 1 7日~ 2 2日在美国Louisiana州新奥尔良市召开 ,主题是“科学第一 ,知识和学习是我们终极的目标”。共收到专题报告和宣读论文 1 367篇 ,墙报论文 742篇 ,分成 1 9个专题组 ,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中的分析应用是其重点。此外 ,又举办了 6个讲座和 1 8个新产品论坛 (共作了 90个报告 )。A .J.Bard教授所作的大会报告题目是 :“二十世纪分析化学的兴衰 ,今后又如何 ?”。L .Hood博士所作的特邀报告题目为 :“人类基因组学———通向生物学的系统方法”。以下是各分组中的精彩部分。1 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2.
经5步反应、以9%的总收率合成了一种含生物素修饰和光亲和标记的异戊烯侧链功能探针分子, 初步考察了反应条件下该探针分子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S 2.399粗蛋白的相互作用; 生物素印迹分析结果表明, 酵母中多种蛋白被探针分子修饰, 为进一步开展化学蛋白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周南 《分析试验室》2004,23(11):77-78
16届国际质谱分析会议于 2 0 0 3年 8月 31日至 9月 4日在联合王国Edinburgh市召开 ,由JohnJ.Monaghan教授筹备。会议内容涉及基础理论、蛋白组学研究、食品分析、法医学、工程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择要介绍如下。关于基础理论方面的报告和论文有 30篇 :( 1 )M .J .V .Jarvis等 ,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食品安全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传统检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食品安全检测多样性的需求。近年来以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为代表的组学技术迅速发展,为食品安全检测带来了新突破。本文对近年来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组学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许国旺 《色谱》2004,22(6):i006-i007
在中德科学中心的资助下,第七届中德色谱研讨会于2004年10月18~23日在重庆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卢佩章院士担任了本届研讨会的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玉奎院士和德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生态化学研究所的A.Kettrup教授为本届研讨会的主席。包括德国学者、中国学者以及当地的色谱工作者和重庆大学的研究生在内的100多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6.
《分析化学》2014,(8):1136
2014年6月17日,全球生命科学分析技术的领导者AB SCIEX公司宣布推出用于定量蛋白质组学的革新性解决方案—配备SWATHTM采集技术2.0的TripleTOF6600系统。这款高分辨率、精确质量,并结合最新SWATHTM采集技术2.0的质谱系统,为先进的生物标志物发现与系统生物学领域中面临的蛋白组学数据的挑战带来了全新力量。当前蛋白组学研究重心正在从发现阶段转移到全面的定量分析,AB SCIXE公司的解决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实现跨越大样  相似文献   
7.
王科云  叶明亮  邹汉法 《色谱》2016,34(12):1161-1167
蛋白质的甲基化修饰是一类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但与磷酸化、糖基化和泛素化等翻译后修饰相比,甲基化修饰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开发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近几年,由于甲基化修饰在表观遗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修饰类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方法也取得了较多进展。其中,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在甲基化修饰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实现了这一甲基化修饰的高通量分析。该综述将从甲基化修饰的分离富集、假阳性率控制以及定量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对一些蛋白质甲基化修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化学是医学、药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子医学(molecularmedicine),遗传组学(genomics)、蛋白组学(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nomics)等学科的相继出现,标志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水平,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何不失时机地将化学学科作为一个基础学科整体介绍给医学、药学和生物学的学生,又在教学中将化学与医学、药学和生物学的紧密联系介绍给学生,从而构建出一套对医学、药学和生物学学生适用的生物医药类专业化学基础课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为生物医药类专业学生服…  相似文献   
9.
周南 《分析试验室》2003,22(3):95-96
本届国际会议于 2 0 0 2年 4月 1 4日~ 1 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召开 ,由瑞典化学学会主办。大会报告共 6个 ,现分述如下 :( 1 )瑞士D .Hochstrasser,医药中的大尺寸蛋白组学 ;( 2 )美国J.Henion ,自动化纳升级电喷雾质谱分析技术———以芯片为基础的、供高产率生物分析用的战略 ;( 3)荷兰A .VandenBerg ,供芯片上实验室用的微升和纳升流体器件和系统 ;( 4 )美国R .Kennedy,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神经科学 ;( 5 )荷兰H .Irth ,基于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和生化药效分析一体化的、供发现新药用的各种分析筛选技术 …  相似文献   
10.
色谱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虎威 《色谱》2010,28(2):221-222
经过近110年的发展,色谱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仪器分析技术。色谱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也是当今最容易就业的一类分析化学专业人才。虽然色谱理论的发展还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但色谱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即使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毛细管电泳(CE)研究热潮也已趋于平稳发展。那么,色谱研究人员还能干些什么呢?笔者通过观察和文献调研,在这里提出一些看法,供读者思考和批评。 色谱研究相对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数目逐渐减少,比如在J. Am. Chem. Soc.(以下简称JACS)上,2009年以来发表的色谱相关论文有20余篇,但均不是直接研究色谱的,而是利用色谱作为表征技术来研究蛋白质、多肽、纳米材料、聚合物材料的。在Angew. Chem. Int. Ed.(以下简称Angew)上发表的论文也大体是这样。这说明有关色谱的基础研究目前很难产生影响整个化学学科发展的成果,虽然在Anal. Chem.这样的二级学科刊物上仍然有很多色谱研究论文发表。相比而言,在很多专业性和应用性的期刊上则有大量的色谱应用论文发表,证明色谱正在解决更多的应用问题。 那么,色谱研究人员现在在干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部分原来的色谱研究人员转而研究微-纳流控技术或芯片实验室(还应该属于色谱范畴),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原来从事CE研究的人员,很容易转而研究微通道(芯片)电泳。另一部分则是针对当前的热点科学问题,研究色谱技术的特殊应用。比如在蛋白质组学、多肽组学、代谢组学、糖组学、脂质组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色谱(包括CE)是必不可少的分离分析方法。不少色谱研究人员做了一些出色的工作,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最近发表的工作有利用色谱作为表征技术来研究纳米材料(JACS, DOI: 10.1021/ja909133f; JACS, 2009, 131: 17093-17095, DOI: 10.1021/ja902293w)及其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JACS, 2009, 131: 17194-17205, DOI: 10.1021/ja9083623)、聚合物材料(JACS, 2009, 131: 13631-13633, DOI: 10.1021/ja905924u)、反应机理(JACS, 2009, 131: 16573-16579, DOI: 10.1021/ja904197q; JACS, 2009, 131: 11492-11497, DOI: 10.1021/ja9028928)、蛋白质和多肽的纯化(JACS, 2009, 131: 11306-11307, DOI: 10.1021/ja9048338; Angew, 2010, 49: 895-898, DOI: 10.1002/anie.200904413),以及复杂原油样品的分析(Angew, 2010, 49: 895-898, DOI: 10.1002/anie.200904413),等等。第三部分色谱研究人员仍然在探索创新的分离介质和方法。比如整体柱的制备与修饰、新型色谱器件和检测方法的研究。 下面介绍几篇最近发表的关于整体柱的制备与修饰、新型色谱器件和检测方法研究的论文供读者参考。 (1)整体柱功能化的新方法。整体柱的功能化目前主要采用功能化单体共聚合和/或聚合后功能化两种策略。比如硼酸盐亲和色谱(BAC)多用于含顺式二醇基团的糖或糖蛋白等生物分子的分离富集,但采用上述两种策略所得到的含硼聚合物整体柱都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工作,这可能导致生物样品的降解。为此,南京大学刘震教授研究组提出了一种新的整体柱功能化方法(Angew, 2009, 48: 6704-6707, DOI: 10.1992/anie200902469)。他们首先采用邻氨基苯基硼酸与1,6-六亚甲基二胺反应生成稳定的含B-N键的配合物,然后与环氧树脂实现开环共聚合,形成表面含有相邻氨基和苯基硼酸基团的聚合物整体柱。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相邻两基团不发生配合作用,而硼酸基团可以与待分析样品中含顺式二醇基团的物质发生配合作用。因此这类整体柱可在中性pH条件下富集(保留)含顺式二醇基团的糖或糖蛋白质,流动相变为酸性时便可将保留的物质洗脱下来。在糖蛋白组学和糖组学研究中,这类聚合物整体柱可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新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泵。迄今为止,HPLC高压泵基本都是活塞式往复泵,虽然有人研究过超声波、磁流体力学、电渗流、电动力学和电化学泵,但都不足以产生毛细管HPLC所需的压力。Pawliszyn (Anal. Chem., 1995, 67: 212-219)、Miller (Anal. Chem.,1988, 60: 1965-1968)和Hjerten (Anal. Chem., 1998, 70: 366-372)等教授的研究组曾报道过液体热膨胀泵,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最近,复旦大学张祥民教授研究组在热膨胀泵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结果(Anal. Chem., 2010, 82: 842-947, DOI: 10.1021/ac901855t)。他们首先从理论上推导了热膨胀泵的液体膨胀系数、温度、压力等因素与流速之间的关系,然后加工构建了以不锈钢膨胀室(内充水)、陶瓷管外缠绕电加热丝和热电偶构成的热膨胀泵;采用4个单元热膨胀泵和2个阀构成了梯度系统,流速范围为0.05~5.00 L/min。最后通过性能评价和氨基酸样品的梯度分析证明:该系统可用于毛细管HPLC的等度和二元梯度洗脱分析,显著降低了仪器和运行成本。 (3)气相色谱(GC)通用定量检测系统。寻找一种不用标准样品和校正过程就能实现准确定量分析的色谱检测器一直是色谱研究人员的追求,在这方面,柱后同位素稀释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作为GC和HPLC的检测器已有成功的应用。但是碳在等离子体中的离子化效率很低,加上高的碳背景信号,导致了分析灵敏度不高,大大制约了该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ICPMS检测得不到化合物的结构信息。最近,西班牙University of Oviedo的Alonso教授研究组报道了一种GC通用的柱后碳同位素稀释定量检测系统(Angew, 2009, 48: 2561-2564, DOI: 10.1002/anie200805545),该系统不需要标准样品,也不需要校正过程,就能实现GC分离的有机化合物的准确定量分析。其原理是在GC柱后加一个燃烧反应器,将有机化合物转化为CO2,并连续加入13CO2,再用电子轰击离子化质谱(EI-MS)进行检测。这样就可实现与化合物结构无关的离子化(无论用什么离子源),进而通过同位素比实现准确定量。当不用燃烧室时,就可以获得化合物的MS结构信息。 (4)微流控反相HPLC芯片与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 MS)联用分析磷酸化多肽。LC-MS/MS是目前蛋白质组学分析的主要技术,如何实现高丰度蛋白质的在线去除和低丰度蛋白质的在线富集是一个研究热点。荷兰Utrecht University的Heck教授研究组最近报道了他们在磷酸化多肽富集、分离和鉴定方面的研究进展(Anal. Chem., 2010, 82: 824-832, DOI: 10.1021/ac901764g)。他们采用反相-TiO2-反相HPLC芯片与Q-TOF MS联用,成功实现了大量磷酸化多肽的在线富集和鉴定。该方法用于人类白血球磷酸化蛋白组学的研究,共鉴定了1012个磷酸化多肽,相应于960个不同的磷酸化位点。 (5)集成微流控装置自动分析单细胞。单细胞分析是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Ramsey教授研究组最近报道了一种整体集成微流控装置(Anal. Chem., 2010, 82: 967-973, DOI: 10.1021/ac902218y)。该装置集成了包括溶胞部分、电泳分离通道和电渗泵驱动的电喷雾喷头,它直接连接到MS上,实现了单细胞的在线分析。作者以红细胞为模型体系,检测到了单个红细胞中的血红素和α、β亚单位血红蛋白,分析通量达到了每秒12个细胞。该装置有望用于单细胞的高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