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1篇
物理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一种简便的由灯盏花植物制备野黄芩素的方法.首先从灯盏花植物中提取灯盏花乙素,再通过水解制得野黄芩素粗品,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得高纯度野黄芩素.所得野黄芩素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纯度达98%,其结构为IR、UV、MS、13C NMR和1H NMR所确证.  相似文献   
2.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复方南板蓝根片中秦皮乙素和菊苣酸含量的方法。采用XBridg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分离,流动相为乙腈-0.3%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30 nm,柱温为40℃,进样体积为10μL,以色谱峰面积外标法定量。秦皮乙素和菊苣酸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8.40~184.02、4.96~49.61 g/m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为0.999 9。秦皮乙素、菊苣酸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2%、0.54%(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40%、98.45%。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3.
《分析测试学报》2014,(12):1398
<正>毛萼乙素(Eriocalyxin B)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研究组发现的天然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化合物,其具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在抗肿瘤和炎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表明毛萼乙素的作用机制包括调控细胞内多种重要信号通路,如MAPK、P53  相似文献   
4.
王翠敏  杨波  王晶  孙新超  杨健 《光谱实验室》2010,27(5):1824-1829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脱氧-乙二胺)-β-环糊精(en-β-CD),单(6-脱氧-二乙基三胺)-β-环糊精(dien-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在30℃时,pH=10.50的0.025mol/L缓冲液中与灯盏花乙素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的配位能力。5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灯盏花乙素客体分子的包合能力大小为:β-CDSBE-β-CDen-β-CDdien-β-CDHP-β-CD。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钙 ( ) -秦皮乙素 - CTMAB体系的荧光性质 ,发现 Ca2 +对秦皮乙素 - CTMAB有较强的增敏作用 ,建立了荧光光谱法测定痕量秦皮乙素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 2 .38× 10 -8— 2 .38× 10 -6mol· L-1;检出限为 1.2× 10 -8mol·L-1;回收率为 91.39%— 10 2 .31% ;相对标准偏差为 3.6 %。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单6-脱氧-氨基-β-环糊精(NH2-β-CD)和单6-脱氧-乙二胺-β-环糊精(en-β-CD)对灯盏花乙素的增溶作用,并测定了主-客体分子形成包合物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当灯盏花乙素与上述5种环糊精形成可溶性包合物时,对应的相溶解度曲线均为AL型,说明其与环糊精的包合比均为1∶1;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包结配位过程,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了主-客体配位能力。5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灯盏花乙素客体分子的增溶能力的大小为:en-β-CD>NH2-β-CD>HP-β-CD>SBE-β-CD>β-CD。  相似文献   
7.
用三维荧光分析结合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对秦皮中药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直接测定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提供了一种快速简洁的方法。相关系数r分别为1.000和0.998。多次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01%和2.21%。  相似文献   
8.
采用虚拟组分自修正、自拟合的方法消除了干扰组分的影响,实现了人工神经网络(ANN)-紫外分光光度法不经分离的中药多组分浓度的同时测定。建立了包含训练网络和拟合网络的双网络ANN算法,提高了ANN算法的自学习、自判别能力,使复杂中草药体系多组分浓度预报的准确度大大提高。对21种不同来源的秦皮中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含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HPLC法相比较,以相对误差小于10%计,预测准确率大于90%。该法对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测定精密度分别为0.37%,1.5%。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和蓝萼乙素的含量。样品采用甲醇超声提取后,经0.45μm滤膜过滤,滤液供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采用Hypersil ODS C18色谱柱(4.6mm×200mm,5μm)分离,用甲醇-水(55+45)溶液为流动相洗脱,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波长231nm处测定。蓝萼甲素和蓝萼乙素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18~0.575g.L-1和0.009~0.298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用于蓝萼香茶菜样品的分析,蓝萼甲素和蓝萼乙素的回收率分别为102%和103%,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0.084%和0.071%。  相似文献   
10.
秦皮中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荧光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志功  汪宝琪 《分析化学》1996,24(6):703-7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