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化学   10篇
物理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STA)2016年会包含4大主题模块:搭建平台——科学素养;建立团队——与社会力量合作;协调概念——整合教学;全纳整合——三维学习。通过对主题模块的论文报告、特别活动、工作坊等会议单元内容的分析,发现美国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的三维整合,STEM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科学论证在科学本质观养成中的运用。这也反映了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科学教育的理念构建与实践探索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证驱动的探究(ADI)教学模式将科学论证和科学探究有机融合,以科学论证驱动探究教学的演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地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文章以"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实验为例,深入探讨ADI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力图为新形势下的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玉荣  陈昕昕 《化学教育》2017,38(17):10-15
以Chrysi和Douglas提出的论证图为基本范式,对其进行优化,并提炼出论证图的4大基本要素,即中心议题、支持性证据、反对性证据和层次等级,论述了论证图促进初学者学习科学论证的工具性作用:为科学论证搭建脚手架,使论证过程可视化和有利于学生论证能力的评估。提出了基于论证图进行科学论证的4个步骤:中心议题的选择、证据的搜集、层次等级的绘制和科学论证的展开,并以"原电池"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4.
任宁生  邓小丽 《化学教育》2017,38(17):16-21
尝试构建科学论证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型,并以原子结构教学为实例,采用该模型从科学论证的3个关键要素(观点、推理和证据)入手,让学生经历阅读、找证据、进行推理、最后证明假说的合理性等过程,以期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梦雪  王祖浩 《化学教育》2020,41(23):81-86
为提高科学写作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韩德(Brain Hand)等人开发了一种实验教学的科学写作工具--启发式科学写作(SWH),是一种建立在科学语言与课堂探究基础上的论证工具,通过“问题、方法、观察、观点、证据、评判、转变”的过程使得科学内容与语言活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参与论证,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SWH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还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SWH从“框架建构到具体实施”、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对其他教学或学习工具的研制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论证能力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以“平面镜成像”一课为例,研究指向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7.
PCRR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科学论证活动促进学生科学交流,发展学生对于核心概念与规律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以"自由落体运动"为教学案例,探索运用PCRR模式设计科学论证教学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高三总复习中,习题教学几乎贯穿整个高三,因此,探索如何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物理核心素养分为4个维度,主要选取其中一个维度"科学思维"的培养进行探索.以一道高三物理电磁感应综合模拟题的教学为例,探索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希望能给一线教师的习题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科学论证理论,以"超重和失重"一节为例,针对"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这一问题,从"提出科学主张""证据收集""开展科学推理"等3个方面剖析教材内容,并提出了教学建议,认为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论证性话语的引导以及对论证过程合理评价可以使论证式教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首先,根据科学论证的一般性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物理教学特点,构建科学论证教学模式;其次,提出有效实施科学论证教学模式的策略;最后,探索实施科学论证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论证核心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