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7篇
  免费   678篇
  国内免费   6728篇
化学   13218篇
晶体学   114篇
力学   46篇
综合类   213篇
数学   19篇
物理学   1203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74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244篇
  2019年   279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550篇
  2013年   506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430篇
  2009年   503篇
  2008年   508篇
  2007年   510篇
  2006年   529篇
  2005年   559篇
  2004年   596篇
  2003年   666篇
  2002年   606篇
  2001年   708篇
  2000年   502篇
  1999年   449篇
  1998年   418篇
  1997年   490篇
  1996年   430篇
  1995年   410篇
  1994年   337篇
  1993年   371篇
  1992年   298篇
  1991年   296篇
  1990年   250篇
  1989年   229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电解用三维电极体系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述三维电极电解反应器的理论与应用。综合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在这一领域我国应优先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虑了二个电化工艺中的自由边界问题:电加工问题和电镀问题,简要地介绍了这二个问题的数学模型和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直接置换法制备包覆型纳米铜-银双金属粉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AgNO3为主盐,采用直接置换法初步制备了包覆型纳米铜-银双金属粉末,分析了工艺条件对包覆效果的影响,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铜-银双金属粉末为包覆型结构,平均粒径约70 nm,分散性较好,表面银的原子分数达到74.28%。在洗涤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保护剂,有效解决了纳米铜粉的氧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金属钇和异丙醇为原料,以HgCl2/I2为复合催化剂,通过对金属钇的机械加工以增加其比表面,并将异丙醇脱水使其含水量降低至0.05%,体系在82℃回流5h,经过滤、减压蒸馏,得到了白色海绵状异丙醇钇,其产率高达83%,合成时间比文献报道的缩短了19h,产率提高了8%。文章确定了催化剂的最佳用量为20gY加入60mg HgCl2/I2,研究了合成产率与HgCl2/I2催化剂和HgCl2催化剂的依赖关系及异丙醇中含水量对合成产率的影响,并对HgCl2/I2的催化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竖直圆管内壁催化剂薄层内发生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强化对流换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催化剂薄层内的吸热化学反应可以有效地强化对流换热,降低流体和壁面温度,从而对壁面起到保护作用;极限热流密度的大小与流体的入口温度有关,存在最佳入口温度使极限热流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
ZnO thin films were prepared on p-type Si (100) substrates by the sol-gel process. The influence of Ag doping at a content of 0.002% on the photoluminescence and current-voltage (I - V) characteristics of ZnO thin films has been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Ag doping leads to a pronounced increase in the intensity of near band edge emission at 3.23eV and a remarkable red shift of the visible broadband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I - V characteristics of ZnO/p-Si heterojunctions are also changed. These results could be explained by Ag substituting for Zn in Ag doped ZnO thin fil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