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6篇
  免费   709篇
  国内免费   1675篇
化学   3670篇
晶体学   372篇
力学   412篇
综合类   119篇
数学   60篇
物理学   162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罐式气泵供液制冷系统作为气泵供液的一种,运用高压气体或液体的压力输送制冷剂到蒸发器。该实验通过控制供液气压来调节再循环蒸发器的供液量,调节制冷系统中的循环倍率,在供液气压升高而导致循环倍率增大的同时,蒸发器的传热量会升高到最大值。通过技术参数的收集整理,分析比较不同工况下的制冷性能、压缩机性能和传热性能等特性,作为双罐式气泵供液制冷系统工程应用的理论依据。实验表明,不同范围的供液压头,对传热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蒸发器制冷量在供液压头升高到一定值后不再增加,系统COP也将下降。  相似文献   
2.
微结构表面浸没水下所形成的液气界面对减阻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液气界面的稳定存在是结构功能表面发挥作用的前提.因此,如何增强液气界面的稳定性以抵抗浸润转变过程,以及在液气界面失稳之后,如何实现去浸润过程以提高液气界面的可恢复性能,均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也是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具有多级微结构的固体表面,研究其在浸没水下后形成的液气界面的稳定性和可恢复性.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不同压强下液气界面的失稳过程和降压后的恢复过程进行原位观察,实验结果和基于最小自由能原理的理论分析相吻合.本文揭示了多级微结构抵抗浸润转变以及提高液气界面可恢复性能的机理:侧壁上的次级结构(纳米颗粒、多层翅片)通过增加液气界面在壁面的表观前进接触角增强了液气界面的稳定性;底面的次级结构(纳米颗粒和封闭式次级结构)可以维持纳米尺寸气核的存在,有利于水中溶解气体向微结构内扩散,最终使液气界面恢复.本文的研究为通过设计多级微结构表面来获得具有较强稳定性和可恢复性的液气界面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提出用溶胶粒子表面修饰方法,结合溶胶凝胶技术制备无机催化膜.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合适的金属配合物在胶粒表面的吸附作用,经溶胶凝胶过程,将活性组分结合到无机膜中.实验测定结果表明:(NiEDTA)2-,VO-3,MoO2-4,(Pd(NH3)4)2+,PdCl2-4,PtCl2-6和RhCl3-6可用来修饰AlOOH溶胶.以Pd/γAl2O3催化膜的制备为例,经三次溶胶凝胶过程,可制得无裂缺的厚度为9μm的Pd/γAl2O3催化膜,膜材料的平均孔直径为6nm,Pd被均匀地分布在膜的顶层,其平均粒径为23nm.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HNO3-H2O2对中药方剂煎煮液进行处理,拟定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试样中12个微量元素的方法,选择了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考察了基本效应的影响。在选定条件下,12个微量元素的检出限为0.10-5.0ng/g,相对标准偏差为0.10%-9.5%(n=10),加标回收率为85%-103%。该方法简单、快速,已用于大量样品的检测,分析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一类潜热型功能液固两相流体的定压比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两相流与热物理理论,严格推导出一类潜热型功能液固两相流体的定压比热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选用了钛酸丁酯、硬脂酸和乙二醇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表面化学修饰和表面物理修饰2种方法修饰纳米氧化钛,然后分散在乙二醇溶剂中形成溶胶溶液.并通过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计、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了表面化学修饰后的纳米氧化钛表面化学结构的变化,观测了纳米氧化钛溶胶在乙二醇溶剂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纳米氧化钛的表面的不饱和键之间形成了新的化学结构,粒子表面可能接枝上有机长链,提高了纳米粒子在溶剂中的相容性.表面化学修饰后的纳米氧化钛与乙二醇溶剂形成了较稳定的溶胶体系,而且纳米溶胶粒径较小.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与纳米粒子添加量控制在(1~1.2):1时,可以获得纳米溶胶粒径较小,同时溶胶稳定性较好的纳米氧化钛-乙二醇溶胶体系.  相似文献   
7.
U型管内液柱振动的演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影响U型管中液柱振动的各种因素,给出了获得好的演示效果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4,4′ -二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在Triton X-100存在下与Ag(Ⅰ)的显色反应.在pH10.0的硼砂-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试剂与Ag(Ⅰ)形成1∶1的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55×104L*mol-1*cm-1,Ag(Ⅰ)的浓度在0-0.28m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应用于显影废液和钮扣电池液中Ag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溶胶-凝胶法制备小颗粒(Y,Gd)BO_3∶Eu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溶胶 凝胶方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 1~ 2 μm的小颗粒、高发射效率的 (Y ,Gd)BO3 ∶Eu红色发射荧光体。用XRD、SEM、粒度分析和PL光谱对荧光体作了表征和研究。常规固相反应合成 (Y ,Gd)BO3 ∶Eu需在 1 2 0 0℃以上才能形成均一的固溶体。而溶胶 凝胶法制取稀土正硼酸盐 80 0℃灼烧已可形成均一的单相 (Y ,Gd)BO3 ∶Eu,在 1 1 0 0℃可得到发光亮度最高的荧光体。它的亮度是常规固相反应于 1 2 0 0℃制得的荧光体的 1 2 0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取 (Y ,Gd)BO3 ∶Eu荧光体 ,可在相当宽的实验条件范围内得到小粒径、窄分布和高亮度的荧光体 ,且有良好的颗粒形貌。  相似文献   
10.
A sample of La0.833K0.167MnO3-SrTiO3 (LKMO/STO) is fabricated by the sol-gel method. The microstructure,magnetic and transportation properties have been studied.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indicate that the structure of LKMO/STO is a homogeneous solid solution phase. The resistivity of LKMO/STO shows the insulator behaviour,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La0.833K0.167MnO3 (LKMO) whose resistivity shows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low-field (moH = 0.02 T) magnetoresistance decreases from 11% to 0.2% with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from 4 K‘to 220K for the LKMO/STO sample. The magnitude of magnetoresistance in a strong field (μoH = 5.5 T) almost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reaches the maximum of 65% at the low temperature of 4.2K, 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E LKMO (40%). The enhanced low-field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s are quantitatively explained by the spin-polarized tunnelling at grain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