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8篇
物理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稀土及杂质元素对ZA27合金晶间腐蚀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从本质上了解杂质与稀土元素对锌铝合金晶间腐蚀的影响 ,探索抑制合金晶间腐蚀的有效途径 ,依据晶界的大角度重位点阵理论编制出相应计算机软件 ,建立含稀土、杂质及 η相颗粒的α相大角度晶界原子集团模型 ,采用递归法计算了α相晶界间的电荷转移 ,由此讨论了杂质 (Pb、Sn、Cd)及稀土元素 (La、Y)对Zn、Al电极电位的影响 .结果表明 ,杂质Pb、Sn、Cd增大原子间的电荷转移量 ,提高Zn、Al电极电位差 ,加速合金的腐蚀 ,稀土元素减小原子间的电荷转移量 ,降低Zn、Al电极电位差 ,具有抑制晶间腐蚀的作用 .  相似文献   
2.
李维 《广西物理》2011,(2):9-12
研究了在不同的淬火转移时间下,2024和7075薄板的晶间腐蚀及拉伸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淬火转移时间的延长,对于2024-T62和7075-T73晶间腐蚀从无到有并且腐蚀深度逐渐加深,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随淬火转移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3.
蔡侯编钟的粉状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状锈”被称为青铜文物的“癌症”,多少年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对于粉状锈的控制和根治始终未能取得明显的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用XRD,SEM,TEM以及XRFA等方法分析一块被粉状锈严重腐蚀的蔡侯编钟残片的结果,指出粉状锈的主要成分是氯铜矿(Cu_2(OH)_3C1)、赤铜矿(Cu_2O)以及结晶状况甚差的锡石(SnO_2)。而编钟基体内存在的和粉状锈成分相同的腐蚀沟漕,则表明粉状锈腐蚀是一种晶间腐蚀过程。显然,这一发现对粉状锈的形成机理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贵立  李荣德  郭玉福 《化学学报》2006,64(16):1631-1634
通过自行开发的计算机软件构造了ZA27合金中α相大角度晶界析出η相及稀土元素的原子集团模型. 采用递归法计算了Al, Zn, La, Y的局域态密度, 计算并分析了α相、η相的总态密度和费米能级, 及稀土对态密度和费米能级的影响. 计算表明: 稀土元素的局域态密度形状与Zn相近, 其与Zn结合的能力大; 稀土元素降低η相的费米能级, 减小Zn, Al电极电位差, 具有抑制晶间腐蚀的作用; 稀土元素不改变α相、η相的总态密度形状, 但使η相的态密度增大, 改变η相的电子结构; 晶格结构对原子的态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掺杂原子的态密度趋于与基体原子态密度相同.  相似文献   
5.
冶炼了不同铈含量的00Cr12铁素体不锈钢,采用Cu-CuSO4-16%H2SO4浸泡实验法和交流阻抗(EIS)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下铈添加量对00Cr12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均未添加稀土,950℃保温2 h的试样比650℃保温2 h的试样腐蚀沟深,加入0.01%铈的试样均未发现腐蚀沟,但铈添加量>0.04%时试样腐蚀又开始恶化。950℃保温2 h处理试样阻抗弧明显小于650℃保温2 h处理试样,表明00Cr12在950℃敏化程度更高。两种热处理试样均在添加铈0.01%~0.02%时阻抗较大,电荷转移电阻Rt较高,表面电容Cc和双电层电容Cd较小,抗晶间腐蚀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6.
应用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EPR法)评价不锈钢复合板和低铬铁素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敏感性. 结果表明,以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测得的反向扫描与正向扫描电流最大值之比(ir / ia)评价堆焊不锈钢复合板00Cr17Ni14Mo2/20R复层晶间敏感性与传统H2SO4-CuSO4-Cu法测定的结果吻合甚好;评价爆炸复合板复层06Cr13R低铬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与草酸浸蚀法测定的也一致. 说明该法可以成功用于定量、定性地评价不锈钢复合板和低铬铁素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扫描微电极法研究敏化处理奥氏体不锈钢(304ss)的局部腐蚀行为,并结合传统电化学方法及光学显微镜进行测试观察. 结果表明,在10% FeCl3溶液未敏化处理(304ss-NS)或550 oC轻度敏化处理(304ss-S1)的不锈钢倾向于发生点腐蚀,而650 oC(304ss-S2)或750 oC(304ss-S3)深度敏化处理不锈钢则倾向于发生晶间腐蚀.  相似文献   
8.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impurities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in nature on the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of the zinc-aluminum alloys, taking efficient methods to retard the inter granular corrosion, the atomic cluster of α phase grain boundary including impurities (Pb, Sn, Cd), rare earth elements (La, Y) and phase grain was constructed by computer programming based on the coincidence-site lattice theory. The recursion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harge transfer over the grain boundary of α phase, and discuss influence of impurities (Pb, Sn, Cd)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La, Y) on the electrode-potential of Zn and Al. The results shows that impurity elements (Pb, Sn, Cd) can increase the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atoms over the grain boundary, leading to the large difference of electrode-potential between Zn and Al. Therefore the eroding is speeding up, but the RE element can reduce the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atom sover the grain boundary, and lower the difference of electrode-potential between Zn and Al. Thus RE element is of the role of restraining the inter granular corrosion of zinc-aluminum alloys.  相似文献   
9.
针对不同稀土Ce含量的低镍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采用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和Cu-CuSO4-16%H2SO4热酸浸泡法研究了两种热处理状态下不同铈含量试样的晶间腐蚀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热处理状态下,未添加稀土试样腐蚀最严重。不同稀土含量的试样750℃敏化处理2 h比650℃敏化处理2 h腐蚀程度略重。从两组试验的金相显微组织照片和EPR活化率数据来看,两种热处理状态稀土Ce含量为0.053%时奥氏体不锈钢抗晶间腐蚀能力最强,但当铈含量增加到0.067%时,试样腐蚀又开始恶化。  相似文献   
10.
青铜器粉状锈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摸拟自然界条件,在仿古青铜合金表面进行人工腐蚀,得到与古青铜器粉状锈类似的化学物质.对粉状锈的生成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氯化物、水份及氧化气氛是基本要素,而氯离子的存在是关键. 本工作始终保持对试样的结构及成分进行监测,有利于揭示事物的真象. 本文以实验及热力学计算结果为依据,对粉状锈形成的化学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粉状锈的延展迅速是由于两个恶性化学循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