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6篇
化学   71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10篇
物理学   2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ntroductionRecently,the molecular designs of polyox-ometalates( POM) with basic oxometal clusterbuilding blocks are of great interest[1,2 ] . Hy-drothermal synthesis,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one- pot reaction,provides a convenient method toobtain novel structures of POM compounds[3— 6] . Inthe Ln/Mo/O system ( Ln=rare earth) ,somecompounds containing La and Mo elements havebeen reported[7— 17] . However,these compoundshave all been synthesized under the highly restrict-ed synthetic co…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维分子梯状配合物{[Cu2(4,4'-bpy)3(p-Ab)2(H2O)2]·(NO3) 2·4H2O}n(4,4'-bpy=4,4'-联吡啶,p-Ab-=对氨基苯甲酸根离子),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0 7(5) nm,b=1.550 4(3) nm,c=1.450 9(3) nm,β=104.81(3)°,V=2.415 5(12) nm3,Z=2.铜离子周围有3个氧原子和3个氮原子与之配位,其中2个氧原子由对氨基苯甲酸的螯合氧原子提供,另一个氧原子由配位水提供,3个氮原子分别由三个4,4'-联吡啶提供.这六个原子在铜离子周围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配体对氨基苯甲酸只有一种配位形式--双齿螯合,第二配体4,4'-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均参与配位,将配合物组装成一维分子梯结构.  相似文献   
3.
The title compound was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of Cu(ClO4)2, picolinic acid and carbamide in C2H5OH/CH3CN solu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the orthorhombic system, space group Pbca with a=14.0481(8), b=9.0130(5), c=18.626(1)?, V=2358.3(2)?3Z=4, Dx=1.771g·cm-3, μ=1.235mm-1 and F(000)=1276. The final R factor is 0.0440 for 1434 observed reflections. The X-ra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opper(Ⅱ) atom is coordinated by two picolinic ligands in the equatorial plane, while the two oxygen atoms of perchlorate occupy the axial positions of octahedron with lengthened Cu-O distances, resulting in a 4+2 elongated octahedral environment. In the compound, there also exist two protonated carbamide cations for charge balance. CCDC: 195354.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4种2-[(卤代苯胺(?))羰基]苯甲酸与Cu(Ⅱ)、Ni(Ⅱ)、Co(Ⅱ)配合物的制备,并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分析以及磁化率测定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配合物是通过羧酸根上羟基氧原子和酰胺羰基上氧原子配位成键,除Cu(Ⅱ)配合物分子为平面正方形结构外.其余均为八面体结构,只是扭曲程度不同.并对它们的配位场参数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5.
周继敏  王涛  刘春鸽 《化学教育》2021,42(11):18-26
尝试利用“火花学院”App等在线交互资源,引导学生从立体几何及密置层堆积模型视角,观察、描述、绘制面心立方晶胞的正四面体填隙、正八面体填隙、三视图和沿体对角线投影图像,加深学生对以面心立方晶胞结构为基础的CaF2→金刚石晶胞、NaCl→钙钛矿晶胞结构的理解;再结合新型材料透明镁铝尖晶石晶体结构的探讨,了解晶体制备中的掺杂改性等常用方法,发展学生的微观探析能力和科学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包覆材料改变了单一材料的力学、光学性质.利用离散偶极近似(Discrete Dipole Approximation,简称DDA)的方法,系统研究二氧化硅壳层、尺寸及形貌等因素对Au@SiO2核-壳层单晶八面体纳米棒光学吸收谱峰值、峰位及其近场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SiO2壳层包覆的Au纳米棒的光学吸收谱同样表现为横向和...  相似文献   
7.
探究岩石的受力特点及破坏特性是研究岩石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关键,诸多学者都期望能在岩石本构模型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能够描述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岩石的本构模型。首先,假设岩石的微元强度服从八面体剪应力理论并且微元破坏服从Weibull概率公式,将岩石本构中的损伤变量以及岩石微元强度表达式里包含的损伤因子进行本构变换,得到关于应力、应变等其他表现加-卸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参数,表示出岩石微元强度和损伤变量,再将得到的岩石微元强度和损伤变量代入所提出的岩石本构模型中,并进行等式变换得到一个函数表达式。通过将其与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对比分析,得出修正后的拟合参数,将其代入函数式中,得到损伤本构模型的修正式。最后将拟合参数进行必要的敏感性分析,得出各拟合参数的实际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SLA 3D打印技术,利用V5韧性树脂制备了相对密度分别为11.3%、19.5%、24%和27.9%的八面体点阵结构,并将八面体点阵结构进行紫外固化处理.通过压缩试验测试八面体点阵结构固化前后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八面体点阵结构的压缩模量、抗压强度、单位吸收能、量纲归一化刚度以及量纲归一化强度均随着相对密度的增...  相似文献   
9.
利用ANN-BP算法,采用逐步改变训练步长和两个惯性项的权重系数惯性调整策略,分别以单目标和双目标的三层网络对八面体六卤化物MX^n-6的八面体v1和v2模振动频率进行了预测,发现单,双目标下预测的结果相差不大,双目标时权重系数调整科较快,(MoF6)^2-(BiF6)^-和(AuF6)^2-的振动频率文献值与网络的计算值或预测值相差偏大。  相似文献   
10.
光催化还原CO2生成烃类燃料是一种可同时解决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整体的光催化转换效率还非常低。因此,需要发展更加高效的催化剂。由于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与太阳光谱相匹配,人们已经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TiO2因具有无毒、强氧化性以及良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质等而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是对于光催化还原CO2反应来说, TiO2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只能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紫外光,光生载流子会快速结合,以及光生空穴的强氧化能力等,这些都限制了其光催化还原CO2的效率。采用窄禁带宽度半导体修饰TiO2是解决上述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采用简单的电化学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种由窄禁带半导体Cu2O修饰的TiO2纳米管(TNTs)的复合物,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了所制备复合物的形貌、化学组成和结晶度。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TiO2为整齐排列的纳米管阵列结构;复合物中的纳米颗粒为Cu2O;当电化学沉积Cu2O的时间为5 min时,得到的Cu2O纳米颗粒初步呈类八面体结构。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 Cu2O颗粒尺寸增加,具有八面体结构。 XRD和XPS结果表明, TiO2纳米管为锐钛矿,八面体Cu2O纳米颗粒的主要暴露晶面为(111)面。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不同量Cu2O纳米颗粒修饰的TiO2纳米管复合物在可见光以及模拟太阳光下光催化还原CO2的能力。在可见光下,由于自身的禁带宽度,纯净的TiO2纳米管没有任何光催化还原CO2的能力;经过Cu2O纳米颗粒的修饰,复合物显现出明显的光催化还原CO2的能力,其中经过30 min Cu2O沉积的TNTs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效率。在模拟太阳光下,经过15 min Cu2O沉积的TNTs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效率。在所有光催化还原CO2过程中,主要碳氢产物为甲烷。为了深入地理解该复合体系在还原CO2中的高催化效率,我们对催化剂进行了进一步的表征。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表明, Cu2O八面体纳米颗粒的沉积将TNTs的吸收光谱拓展到了可见光区域,提高了复合物对太阳光的吸收能力。此外,我们还通过测试所制样品的光电流反应、荧光发射光谱以及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催化剂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和迁移能力。结果表明,适量的Cu2O沉积提高了复合物对光的吸收能力,增加了光生载流子的数量,从而使更多的光生载流子参与光催化反应。综上,本文首次报道了八面体Cu2O纳米颗粒修饰TNTs复合物的光催化还原CO2的能力。在一定量的Cu2O纳米颗粒修饰下,该复合物在光催化还原CO2生成烃类反应中表现出高效性。经过一系列详细的表征和讨论,我们认为其高效性主要源于三个方面:(1) TNTs的管状结构为反应物的吸附提供了大量的活性位点,同时一维的管状结构更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运载,从而提高了电子和空穴的分离;(2) Cu2O纳米颗粒的修饰提高了催化剂对光的吸收,促进催化剂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光;(3) TiO2和Cu2O之间导带以及价带位置的匹配,在减少光生载流子复合的同时也降低了TiO2价带上空穴的氧化能力,从而抑制了CO2还原产物的再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