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6篇
综合类   5篇
综合类   15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体外重组获得了鱼腥藻Anabaenasp.PCC7120细菌光敏色素AphA,进而将其对金属支撑型BLM进行修饰.实验发现,细菌光敏色素修饰的BLM对于红光(650nm)和远红光(700nm)具有不同的光响应信号.当用远红光照射时,产生一个正向的电流响应,用红光照射时,产生一个反向的电流响应.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藻蓝蛋白β亚基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构建相容的3种重组质粒pET—cpcB(C155Ⅰ)、pCDFDuet—cpeS和pACYCDuet—hol—pcyA,将裂合酶基因cpeS、血红素氧化酶基因hol、藻蓝胆素合成酶基因pcyA和藻监蛋白β脱辅基蛋白基因cpcB(C155Ⅰ)共同转入大肠杆菌.通过色素蛋白锌电泳和光谱检测,结果表明产生了有生物活性的CpcB(C155Ⅰ)-PCB.而在裂合酶基因cpeS不转入大肠杆菌的情况下,大肠杆菌内只有7.6%的CpcB(C155Ⅰ)-PCB产生.实现了大肠杆菌内藻蓝蛋白β亚基84位半胱氨酸残基与PCB连接,为进一步在大肠杆菌内合成天然的藻蓝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硅烷化磁铁粉、硅烷磁化脱乙酰几丁质及脱乙酰几丁质作载体,甲醛或戊二醛为交联剂,对胰蛋白酶的固定化条件及所制备的固定化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载体种类、交联剂和pH值以及载体与酶比例等因素对胰蛋白酶固定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载体固定胰蛋白酶的特点,证明以硅烷化试剂和甲醛作交联剂的硅烷化磁铁粉作胰蛋白酶固定化的载体具有明显优点,所制备的硅烷化磁铁粉固定化胰蛋白酶酶学性质明显优于可溶性胰蛋白酶  相似文献   
4.
从层理鞭枝藻藻红蓝蛋白α亚基基因表达质粒pGEMD-pecA出发,通过酶切、削平或补充补末端及重新环合等技术,使其后的阅读框发生移码突变,从而到C-端缺失24个和36个氨基酸的两个缺失突变体pGEMD-pecA-C24和pGEMD-pecA-C36,用PCR技术将已突变的基因片段转入表达载体pET30中,得到pET30-pecA-C24和pET30-pecA-C36,获得高效表达,利用PCR技术从pGEMD-pecA中扩增出N-端缺失20个和32个氨基酸pecA的突变基因片段,并克隆于表达载体pET30中,得到pET30-pecA-N20和pET30-pecA-N32,获得高效表达,两个C-端缺的突变的脱辅基蛋白无论有或无藻红蓝蛋白连接/异构酶催化,均不能与藻蓝胆素共价偶联,两个N-端缺失突变脱辅基蛋白均能在藻红蓝蛋白连接/异构酶催化下与藻蓝胆系共价偶联,且色素从藻蓝胆素转化为藻紫胆素。  相似文献   
5.
硅烷化磁铁粉固定胰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硅烷经磁铁粉、硅烷磁化脱乙酰几丁质及脱乙酰几丁质作载体,甲醛或戊二醛为交联剂,对胰蛋白酶的固定化条件及所制备的固定化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竹红菌甲素在碱性和中性溶液中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赵开弘  蒋丽金 《有机化学》1989,9(3):252-254
竹红菌甲素(简称甲素,HA)是从我国云南省的一种真菌——竹红菌中提取出来的主要光敏色素。竹红菌乙素(简称乙素,HB)是竹红菌中另一个比甲素少得多的光敏色素。甲素在酸性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乙素,但产率不高。下面讨论甲素在碱性和中性溶液中的结构变化,提供从甲素制备乙素和I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7.
浸没式UV-C技术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华”蓝藻中常见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受试藻种,探索一种用于蓝藻“水华”控制的方法,即浸没式UV-C技术.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分别从群体、细胞、分子水平,对此技术控制蓝藻生长的抑制效应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在序列分析的基础上,使用PCR技术构建了藻蓝蛋白裂合酶CpcE/CpcF基因的缺失突变体:cpcE(42~276)、cpcE(1~274)、cpcE(1~272)、cpcF(1~160)、cpcF(10~213).突变体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 30a(+)后,利用体外重组实验对表达蛋白的酶活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缺失区域在酶催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将蓝藻PCC7120细菌光敏色素缺失突变体AphA(26-320)基因和血红素氧化酶(h01)及胆绿素还原(PcyA)的基因共同转化E.Coil BL21(DE3),在IPTG的诱导下实现体内共同表达,进行体内重组,生成了具有可逆光致变色活性的AphA(26-320)-PCB,对重组茵的培养条件,诱导条件进行优化,确定适合合成AphA(26-320)-PCB的培养时间,诱导温度,摇床振荡速度等。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层理鞭枝藻藻红蓝蛋白α亚基(α-PEC)的可逆光致变色活性的pH稳定性、热稳定性及耐疲劳性等光化学性质。将α-PEC固定于琼脂耱、明胶、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一海藻酸钠等不同载体上,检测了固定化α-PEC在不同时间、不同可逆光致变色循环次数后的剩余光化学活性,经过对凝胶的机械强度,稳定性及制作工艺等的比较,发现琼脂耱是α-PEC的一种较好的固定化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