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7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M=In,Ir)原子修饰的M-Au(111)合金表面的稳定性,并选其最优模型探讨了合金表面的活性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合金的几何构型、形成能和结合能等性质表明,In-Au(111)面的稳定性随In原子的间距增大而提高,Ir-Au(111)面的稳定性随Ir原子的间距增大而降低。对于巴豆醛在MAu(111)面上的吸附,当其通过C=O吸附于合金表面的TopM位时,吸附能最大,吸附构型最稳定。从巴豆醛的结构变化、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以及Mulliken电荷布居等分析可以看出,稳定吸附构型的巴豆醛分子形变较大,电荷转移明显。其中,位于-7.04 eV至费米能级处的p、d轨道杂化,对体系的吸附具有重要贡献。分析比较In-Au(111)面与Ir-Au(111)面,发现后者的配体效应更佳,不仅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活性,而且对于巴豆醛具有更强的吸附力。此外,相比于改性前的Au(111)面,M原子的修饰明显提升了金属表面的稳定性及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湛江市遂溪县产藿香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藿香的挥发油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分析.共分离出90种化学成分,鉴定了5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2.53%,主要成分有广霍香醇(24.88%)、δ-愈创木烯(16.05%)、α-广藿香烯(7.61%)、α-愈创木烯(7.36%)、丁香烯(3.63%)、β-广藿香烯(3.38%)、β-榄香烯(1.5%)和γ-丁香烯(1.0%).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四川枳实和山西枳壳的挥发油成分,采用GC-MS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和选择性离子检测法)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辅助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结果从枳实中35种化合物,占相对总面积含量的83.07%;枳壳中鉴定出37种化合物,占相对总面积含量的97.74%。二者共有组分20种,主要为D-Limonene,枳实中为50.87%,枳壳中为64.41%。研究表明,将化学计量学方法用于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可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硫酸介质中高锰酸钾直接氧化DL-苹果酸产生化学发光的原理,结合顺序注射进样技术,初步建立了测定DL-苹果酸的自动化方法.对进样顺序、体积、流速和浓度各因素进行了优化,在156μL进样体积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4~1.0×10-2mol/L,检出限为(3σ)为5.0×10-5mol/L,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5.0×10-3mol/L,n=11).采样频率为84个/h.  相似文献   
5.
利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江枳实中的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采用正交试验获取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以橙皮苷为标准品,在352 nm检测波长下,首次应用NaNO_2-Al(NO_3)_3-NaOH体系作显色剂,对显色剂用量、显色时间和显色时的温度进行优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优化好的条件下测得江枳实总黄酮含量为6.29 mg/g.所得结果可为枳实黄酮类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湖南产厚朴叶的挥发油成分,采用GC-MS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和选择性离子法)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辅助定性。结果共鉴定出5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4.95%。主要化学成分为α-、β-和γ-桉油醇,含量分别为13.10%、28.21%和14.67%。此外,含量较高的化合物还有α-蒎烯(2.96%)、芳樟醇(1.71%)、丹皮酚(1.88%)、石竹烯(2.04%)、佛术烯(3.60%)、α-瑟林烯(3.84%)和[1AR-(1Aα,4α,4Aβ,7Bα)]-1A,2,3,4,4A,5,6,7B-八氢化-1,1,4,7-四甲基-1H-环丙烯并[E]奥(1.34%)。研究表明,将化学计量学方法用于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分析可提高定性分析的准确性。所得结果可为厚朴药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稀土气态配合物GdAl3Br12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骤冷法实验, 在622~770 K的温度范围和0.0075~0.18 Mpa的压力范围内, 对气态配合物GdAlxBr3x 3的形成热力学进行了探讨. 结果显示, 溴化钆与气态溴化铝二聚体生成唯一产物GdAl3Br12气态配合物; 反应GdBr3(s) (1/2) Al2Br6(g)=GdAl3Br12 (g)的平衡常数、焓变和熵变, 通过骤冷法实验和计算得出.  相似文献   
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Pd(111)面和Ru-Pd(111)面的性质及对糠醛的吸附.原子尺寸因素、相对键长、形成能及d带中心等计算结果表明,Ru-Pd(111)面比Pd(111)面稳定且活性强,Ru的修饰优化了Pd(111)面的几何构型.糠醛在Pd(111)面及Ru-Pd(111)面的初始吸附位分别为P(top-bridge)位及P(Pd-fcc-Ru-fcc)位时,吸附能最大,吸附构型最稳定.由电荷布局和差分电荷密度可得,糠醛在Ru-Pd(111)面上电荷转移数更多,相互作用更强烈,因此吸附能更大.分析态密度可知,产生吸附的主要原因是位于-7.34 eV处至费米能级处的p,d轨道杂化.吸附于Ru-Pd(111)面后糠醛分子的p轨道向低能级偏移程度更明显,使Ru改性后的Pd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Pt掺杂的Au_(19)Pt团簇的结构稳定性、热力学稳定性和反应活性.计算得出Au_(19)Pt-V团簇比Au_(19)Pt-S和Au_(19)Pt-E团簇的化学活性更强,而热力学稳定性更低.通过分析吸附能和电荷布居,讨论了肉桂醛(CAL)在3类Au_(19)Pt团簇上的9种吸附构型.计算结果表明,当CAL以C C双键平行吸附于Au_(19)Pt-V团簇的Pt原子上时,其吸附能最大,CAL向团簇转移电子数最多,吸附模型最稳定.在最稳定吸附模型基础上探究了CAL选择性加氢的3类反应(1,2-加成反应、3,4-加成反应和1,4-加成反应)的6条可能机理,通过基元反应的过渡态搜索,由反应热、反应能垒和构型的变化得到,CAL分子在Au_(19)Pt-V团簇上最有可能通过3,4-加成反应中的机理C进行,即活泼H原子优先与C3原子成键形成中间体MS3,另一个H原子与中间体加成形成C4—H键,再经过过渡态TS34而形成最终产物苯丙醛(HCAL).  相似文献   
10.
采用GC-MS联用技术结合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HELP)对大茴香和小茴香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此外,程序升温保留指数用来辅助定性.共定性出17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大茴香13种,小茴香11种,分别占二者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89.43%和99.53%.共有组分7种.大茴香和小茴香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茴香烯,含量分别为70.72%和85.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