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化学   30篇
综合类   3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结合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阐述了修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介绍了“3+1”教学计划的实践探索,并就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谈了一些体会和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物质数量(或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新描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界因素(温度、压力、浓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化学化工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们启示人们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去采取适当措施,以达到增产节约的目的。但是,在目前的《物理化学》教材中仅对温度和压力影响平衡移动给出了定量的描遮。而对于“物质浓度如何影响平衡移动”的问题,有些著作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50年代开始,Bratain和Gerisher等人以半导体物理中Schotky势垒为基础建立了半导体/电解质溶液界面模型,即在半导体与溶液中均认为可用费米能级的概念来表示电子填充的水平,也就是体系的电化学势,它在能级图上位置的高低代表了给出电子...  相似文献   
4.
席夫碱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自组装技术将席夫碱硫醇衍生物在金表面形成自组装单分子膜,并初步研究了此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电化学行为,发现该席夫碱分子在0.1 mol•L-1的KCl溶液中具有电化学不可逆氧化还原行为,且随着自组装时间的增加表观电极反应速率常数值显著减小,最后减小为0,并对此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Cu以其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易加工性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中.自然Cu的腐蚀和防腐成为人们很关注的问题.人们已经注意到,Cl-对Cu的腐蚀有影响,并进行过一些研究.但目前使用光电化学方法研究这一问题的文章尚不多见,特别是利用测量开路光电压及其瞬态波形这一现场的、无损的、灵敏的监测方法研究户对Cu电极腐蚀全过程的文章尚未见到.本文正是利用如上方法及XPS,AES方法,研究了Cl-对Cu电极腐蚀的全过程,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实验方法Cu电极用99.99%(质量分数)的Cu制成,面积约为39mm2;电极底部由Cu导线焊接引出,…  相似文献   
6.
采用热解氧化与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钛基SnO2和PbO2电极,并通过SEM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为目标有机物,采用循环伏安、线性伏安等手段考察了甲基橙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甲基橙在电极上均可被直接氧化,所制电极具有较强的电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方波伏安法,在包含1 mmol/L[Fe(CN)6]3-/[Fe(CN)6]4-的0.15 mol/L的NaCl溶液中,对Au/CaM膜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表征。由方波伏安电流响应图可知:CaM可以在Au基底自组装成膜,[Fe(CN)6]3-/[Fe(CN)6]4-在Au/CaM膜电极上发生的是电化学不可逆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8.
用光电化学方法研究棒状和多孔氧化银电极在阳极极化过程中的光响应规律可以得到许多信息。最大光响应出现在电极表面的AgO被充分地还原为Ag_2O以及Ag结晶即将生成瞬间, 多孔电极和实体电极开路光电位ΔV_(ph,oc)之比有助于对多孔电极孔结构的了解, 首次观测到n-p-n光响应波形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电化学中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双电层的三种模型。采用了物理上胶质模型介绍了对金属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双电层(G—H—S)的重大改进,采用半导体物理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半导体电极/电解质溶液的界面双电层。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绝缘体电极的界面双电层。同时比较了这三种模型的差异所在和它们各自在应用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近廿年来,许多工作者〔1〕已经对有机-水混合溶剂或非水溶剂的化学过程的热力学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研究混合溶剂或非水溶剂的性质,不仅对研究离子溶剂化、离子与离子、溶剂与溶剂的相互作用的热力学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同类型的化学平衡和动力学研究中,为了避免物质的水解,难于溶解、缔合、竞争反应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