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9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代十国时期,钱氏吴越国积极发展与日本的关系,但日本国对此却持消极的态度,双方的交往主要通过民间进行,局限在经济、文化领域。研究表明,此间中日交流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从以前中国方面的单方输出、日本方面的积极接受,开始变为中日双方的双向交流。尽管此时日本的"逆输出"在质和量上都不足道,但这毕竟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也可称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其与它同一类型的下孙遗址,在器物形态及其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等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内涵迥异于附近地区发现的同时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可明确为浙江境内一个新型的、独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即跨湖桥文化。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有助于加深对浙江省境内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类型及其相互间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加强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3.
日本"遣隋使"来华目的及年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日历史文献分析,输入佛教和学习隋文化是遣隋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日本遣隋使先后于600、607、608、610、614年分5次来华.遣隋使在中日关系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是日本直接向中国全面汲取优秀文化的嚆矢,更是以后规模巨大的遣唐使的前奏.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代生物化学分析,生姜中含有一种类似水杨酸的有机化合物(乙酰水杨酸即阿斯匹林),该物质的稀溶液,是血液的稀释剂和血液的防凝剂,可使血流较为畅通,对降血脂、降血压、防止心肌梗塞和中风,均有特殊作用.不久前,丹麦心血管治疗专家通过一项研究证实,生姜确能减少心脏病和中风发作的危险.在对百余名中老年妇女的试验中,专家们让志愿者每天服用5g生姜,坚持8个月后,她们的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与服用生姜以前相比较,竟奇迹般地降低了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民俗学资料,将“西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涉及到历史、园艺、饮食、风俗、文学、医学诸方面。由此产生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给它增添了一份绮丽的色彩和景观。  相似文献   
6.
历史比较研究,很早就有人进行了。例如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早在一九一八年七月就发表了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文——《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该文分析了俄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区别引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史历比较研究,将为历史学家开辟研究的新领域,提出研究的必课题,启迪研究的新途径,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获得  相似文献   
7.
本文广泛汲取了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和地理学诸学科的有关材料及其研究成果,对浙江原始文化的丰富内函,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同时,科学地揭示了各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生动地再现了浙江早期文明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8.
“胆水炼铜”法源自中国,是中国对世界冶金技术的一项伟大贡献,也是世界湿法冶金技术的始祖;不仅在冶金史上,就是在化学发展史上也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胆水炼铜的起源、兴盛和衰微作了一番考述;并对在近千年的应用过程中,此法在中国并未突破传统技术的阻碍,在近代中国亦未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论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对中国古代机器人的源与流,作一番考述。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机器人的制作源远流长,且品种繁多;虽然是原始的,但在世界科技史上曾处于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明代倭寇入侵杭州地区时期,乡邑连遭兵洗,人民备受蹂躏,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倭寇的暴行,使杭州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取是了一次又一次抗倭斗争的胜利,直致最终肃清倭患。文章依据历史资料,对明代杭州地区的抗倭斗争,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这对杭州地方史研究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