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化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环境假单胞菌属细菌丰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建立了总细菌及假单胞菌属的标准曲线,并以环境样本中假单胞菌属与总细菌的比值反映其细菌丰度.应用该方法评价人工除藻反应器中组合填料、无纺布、弹性填料等介质对太湖水中溶藻细菌之一的假单胞菌属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总细菌的检测范围为103~108个基因拷贝/μL(R2=0.997);假单胞菌属的检测范围为1~105个基因拷贝/μL(R2=0.994).对除藻反应器溶藻细菌富集效果的评价显示,所建立的方法能有效检测反应器中填料对该类溶藻细菌的富集程度.初步证明所建立的方法可有效定量假单胞菌属在环境样本中的丰度.  相似文献   
2.
太湖溶藻细菌的分离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从放置于太湖梅梁湾流域的除藻中试装置的人工介质上分离到一株溶藻细菌,经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株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经测定该菌具有较强的溶解铜绿微囊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功能:该菌(105个/mL)对铜绿微囊藻液(4.5×107个/mL)作用第16,32,48h的溶藻率分别为48%、63%和96%;对MC-LR(2.649μg/L)作用第18,36,54和72h藻毒素降解率分别为15%、29%、73%和100%.应用新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对人工介质上的该溶藻芽孢杆菌丰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人工介质上该细菌的丰度约为1%,在7,8,9三个月中呈现递增趋势,其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的除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作用和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作用,从太湖水体中分离获得一株属于芽孢杆菌属的溶藻菌,将其与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后,以普通Fe2O3作为实验对照,测定其溶藻作用和降解MC-LR作用.以激光粒度仪测定氧化铁纳米颗粒与溶藻菌两者单独和同时存在时的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以获得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的证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太湖水体中分离获得的一株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溶藻和降解MC-LR的作用,作用24 h后的溶藻率和MC-LR降解率分别达到44.3%和20.5%.同时加入氧化铁纳米颗粒后,溶藻率达到53.0%,MC-LR的降解率达到33.0%.激光粒度仪检测发现,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菌混合后的颗粒物的平均直径增加到氧化铁纳米颗粒的12.3倍,同时氧化铁纳米颗粒和细菌单独存在时的粒径分布峰消失.氧化铁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生物固定化材料,可能通过其特有的途径有效地固定化溶藻菌,并增强溶藻菌的溶藻和降解藻毒素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对藻类和藻毒素降解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采用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的方法对藻类和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进行了试验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6~7 d,源水叶绿素a为15.3~266.1μg/L条件下,人工介质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达59.4%.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微囊藻毒素进行了检测,当进水总微囊藻毒素TMC-RR和TMC-LR分别为0.25~8.93,0.15~4.73μg/L,胞外微囊藻毒素EMC-RR和EMC-LR分别为0.13~0.68,0.02~0.11μg/L时,人工介质对TMC-RR,TMC-LR和EMC-RR,EMC-LR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8%,93.7%,42.2%和68.4%.聚合酶链反应(PCR)电泳图谱发现,人工介质上富集有大量的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溶藻细菌.通过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的方法可有效降解太湖水体中的藻类和微囊藻毒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抗生素与倍比稀释相结合的分离方法,对太湖梅梁湾水域水华的优势藻进行分离培养;结合全细胞聚合酶链反应(PCR)、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进行藻属与产毒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自太湖梅梁湾水域成功分离获得2株藻株TH1和TH2,2株藻株藻蓝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微囊藻16S rDNA保守序列(Micr 16s rDNA)扩增均为阳性,TH1的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B(mcyB)扩增为阳性,而TH2的mcyB扩增为阴性.培养15 d的THI藻株每108个藻细胞产生的总微囊藻毒素-LR(TMC-LR)为0.594 μg,胞外微囊藻毒素-LR(EMC-LR)为0.085μg,分别为铜绿微囊藻产毒株的61.93%和86.09%;TH2藻株未检出MC-LR.TH1藻株mcy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铜绿微囊藻产毒株的5.9%.结果表明:分离自太湖梅梁湾的2株藻细胞均为蓝藻门中的微囊藻属,其中1株产毒微囊藻具有较强的产毒能力,太湖梅梁湾水域有产毒微囊藻污染.  相似文献   
6.
溶微囊藻菌的分离与溶藻作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从太湖梅梁湾水域放置的除藻中试反应器的人工介质上分离出1株溶藻细菌,并对该株菌溶解铜绿微囊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效果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生理与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特异性引物扩增综合分析,初步鉴定该株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对源自太湖的微囊藻的最低溶藻细菌浓度为105个/mL;在太湖水、PBS缓冲液和BG11微囊藻培养基等反应体系中对微囊藻均有较强的溶解作用,24 h藻细胞溶解率分别为85.9%、67.9%和91.0%,完全溶藻时间为48 h.其溶藻方式可能为分泌某种胞外物质所致.该株菌对微囊藻毒素LR(MC-LR)也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在MC-LR起始质量浓度为2.642 μg/L时,细菌对MC-LR作用18,36和72 h的降解率分别为14.2%、51.3%和100.0%.此菌株在太湖水中保持着较好的生物活性,表现出较强的溶藻与降解MC-LR作用.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化大鼠皮肤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构建了具有完整表皮和真皮结构的组织工程化大鼠皮肤。在电化学工作站中,按照吡咯单体浓度0.05mol/L、聚合时间500s、电流10mA的条件制备聚吡咯膜,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从新生SD大鼠皮肤中分离获得朊细胞并种植于聚吡咯膜上,导电培养获得较多数量的角朊细胞,将Ⅰ型胶原蛋白醋酸溶液与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混合培养14d,形成胶原蛋白-成纤维细胞凝胶真皮模型,将角朊细胞于真皮模型上浸没式培养5d后,继续气-液面培养14d,经固定、切片与染色,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可见所构建的真皮模型与新生大鼠真皮具有类似的结构;而大鼠皮肤模型则具有与正常新生大鼠皮肤相类似的结构,包括完整的真皮层和表皮层,表皮中含有完善的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与角度层,该模型的建立,为组织工程化人皮肤的构建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聚乳酸多孔支架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粒子滤出法和冷冻干燥粒子滤出复合法制备了聚乳酸多孔支架.在粒子滤出法中,采用氯化钠和碳酸氢铵作为造孔剂制备多孔支架;在冷冻干燥法中,采用碳酸氢铵和冰颗粒作为造孔剂制备多孔支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氯化钠或碳酸氢铵做造孔剂,生成的多孔支架有造孔剂残留;采用冰颗粒造孔则无残留.研究认为,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加速造孔剂向环境的传质过程,是降低支架中造孔剂残留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在实际中可采取的改进措施,包括选用易于滤出的材料、提高氯仿和造孔剂含量、提高温度和真空度、采用特殊气氛、提高过滤溶液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9.
本围绕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高等职业教育、农业建设、西部建设等热点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水体富营养化是湖泊、水库污染的主要现象.目前使用的治理藻污染方法各有优势,就目前除藻技术发展趋势而言,低频低功率超声除藻技术持久有效又清洁环保,易于实现规模化除藻.这也许是未来治理水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