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   18篇
物理学   13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铁矿粉热加工生产工艺中亚铁含量测定的新方法。在氮气保护下,用盐酸溶出样中的亚铁,在硫磷混酸介质中以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滴定,并对溶样条件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已成功地应用于氧化催化法生产氧化铁中亚铁的控制分析和成品鉴定。  相似文献   
2.
硼离子对铕掺杂SiO2干凝胶发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l单掺和B,Al共掺的Eu掺杂SiO2干凝胶。利用荧光光谱、IR,XRD,DSC,TG/DTG等技术研究了硼离子、退火温度对样品发光性质的影响。经500℃以上退火处理用248nm激发的样品,产生Eu^3+离子^5D0→^7FJ的特征发射,^5D0→^7F1的跃迁分裂为两个峰。比较615nm处的发光强度,掺硼酸样品的发光强度是不加硼酸发光强度的3.3倍。这是因为B离子的加入,在材料中形成了Si—O—B键,破坏了网络的对称性,加强了Eu^3+的红光发射。当退火温度上升到850℃用350nm激发时,样品有很强的Eu^2+蓝光发射。Al单掺的发射中心在437nm处,发射半峰宽约为70nm,而B,Al共掺样品的发光中心蓝移到425nm处,单掺样品的蓝光强度几乎是共掺样品强度的2倍。这是由于硼酸的加入改变了基质的网络结构,从而导致单掺和共掺样品发射峰位和强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得到Ni2P-NiS双助催化剂,之后采用溶剂蒸发法将Ni2P-NiS与g-C3N4纳米片结合构建获得无贵金属的Ni2P-NiS/g-C3N4异质结。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产氢活性,其产氢速率最高可到6892.7 μmol·g-1·h-1,分别为g-C3N4 (150 μmol·g-1·h-1)、15%NiS/g-C3N4 (914.5 μmol·g-1·h-1)和15%Ni2P/g-C3N4 (1565.9 μmol·g-1·h-1)的46.1、7.5和4.4倍。这主要归因于Ni2P-NiS相比Ni2P和NiS单体具有更好的载流子转移能力,其与g-C3N4形成的肖特基势垒能有效促进光生载流子在二者界面上的分离,同时Ni2P-NiS能进一步降低析氢过电势,进而显著增强了表面析氢反应动力学。本研究为开发稳定、高效的非贵金属产氢助剂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樊君 《科技信息》2012,(2):379-380
关于全现浇钢筋混凝土大开间楼板出现裂缝的问题,主要应从设计、配合比、施工等方面做出综合控制措施,具体结合施工中的经验防止裂缝产生,其实,施工是质量控制的重点,在设计和配合比方面综合控制和及时采取养护措施,完全能够避免现浇大开间楼板的裂缝。  相似文献   
5.
伊贝母细胞悬浮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伊贝母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接种量、培养方式和激素浓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测得细胞生长周期为19~24d;分析了培养液的pH、蔗糖浓度、电导率和Do变化的原因。鉴定了悬浮培养细胞中含有生物碱,其总生物碱和西贝素含量均高于栽培鳞茎。  相似文献   
6.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Eu~(3+)掺杂发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物,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四种不同配方Eu3+掺杂的TiO2纳米晶.利用扫描电镜(SEM)、EDS能谱、光致发光光谱对样品的形貌、成份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退火温度、稀土Eu3+离子掺杂摩尔分数、溶剂乙醇量等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发光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稀土Eu3+掺杂TiO2纳米晶样品,掺杂均匀、颗粒大约在30~80nm;从EDS能谱分析可得Ti:O原子个数比并不是按化学计量TiO2满足1:2,这是因为在TiO2中形成的是Ti-O-Ti键,Eu3+离子很可能取代了Ti4+离子,同时又形成了氧空位,表明稀土Eu3+离子进入TiO2晶格中;样品的主发射峰在614nm(5D0→7F2)处发光最强,且在593nm(5D0→7F1)处出现了属于磁偶极跃迁的发射峰,制备Eu3+∶TiO2纳米晶的组分、退火温度、溶剂乙醇的量不同,发射光谱的强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Eu掺杂的SiO2干凝胶,分别用光致发光(PL)光谱、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红外吸收(IR)谱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SiO2的基质中Eu3+、Eu2+的发光特性以及退火温度对发射光谱的影响,并对其发光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掺杂均匀,颗粒尺寸大约在50~80 nm,硼(B)离子进入SiO2网格,成为了基质的一部分,改变了基质的网络结构。当采用258 nm激发样品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红光发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对于经800 ℃退火处理的样品红光发射最强,出现了576 nm(5D07F0),620 nm(5D07F2),658 nm(5D07F3)3条谱线,其中主峰位于 620 nm红光发射,对应于Eu3+离子的5D07F2超灵敏跃迁,进一步说明B离子参与到基质中,形成了Si—O—B键,导致Eu3+离子所处配位环境的对称性降低,从而有利于Eu3+离子的特征发射;当采用271 nm激发样品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蓝光发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经850 ℃退火的样品400~500 nm蓝光发射最强,归属于Eu2+的5d→4f的跃迁发射,证明在铝离子(Al3+)存在的情形下,在高温退火过程中Al3+部分取代Si4+形成AlO-4基团,掺杂Eu3+填补AlO-4基团附近的空位,增加了Eu3+周围的AlO-4四面体中氧原子的电子给予能力,使得Eu3+还原成Eu2+,从而得到了较强的蓝光发射。但是,当退火温度达到900 ℃时,由于稀土离子发生位置的迁移形成团簇红光和蓝光都明显地降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荧光素钠与牛血清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荧光淬灭相关方程分别计算了淬灭速率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 确定了BSA对荧光素钠的淬灭机理及作用方式,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荧光素钠与BSA的结合距离及能量转移率, 结合三维、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荧光素钠对BSA构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荧光素钠的淬灭程度与BSA浓度成正比, 据此建立一种荧光素钠测定蛋白的方法, 线性范围为0.15×10-7~15× 10-7 mol•L–1, 方法具有高灵敏度, 检测极限为0.146×10-8 mol•L–1, 文中还考察了不同pH值和干扰物质对于测定结果的影响, 用于人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测定结果与考马斯亮蓝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人血清白蛋白多种结合位点的存在使其成为许多药物可能的结合靶点. 土贝母皂苷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 它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其药理药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土贝母皂苷II (TBMS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Stern-Volmer荧光淬灭方程计算得293, 298, 303, 308 K时TBMSⅡ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02×105, 0.701×105, 0.514×105, 0.411×105 L•mol-1. 由实验计算出热力学参数焓变ΔH为-44.829 kJ•mol-1, 熵变ΔS为-57.497 J•mol-1•K-1, 表明分子间的氢键及疏水作用是TBMSⅡ-HSA复合物的主要作用力, 结合位点位于HSA的亚结构ⅡA, 这与分子模拟方法的结果相一致. 依据能量转移原理求得TBMSⅡ与HSA间的距离为4.95 nm|三维、同步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TBMSⅡ的加入使HSA构象发生变化, α-螺旋结构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Three-dimensional (3D) nanostructures in thin film solar cells have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due to their appli- cations in enhancing light trapping. Enhanced light trapping can result in more effective absorption in solar cells, thus leading to higher short-circuit current density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y. We develop randomly distributed and modified ZnO nanorods, which are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by the following processes: the deposition of a ZnO seed layer on sub- strate with sputtering, the wet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seed layer to form isolated islands for nanorod growth, the chemical bath deposition of the ZnO nanorods, and the sputtering deposition of a thin Al-doped ZnO (ZnO:Al) layer to improve the ZnO/Si interface. Solar cells employing the modified ZnO nanorod substrate show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