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物理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验杂交水稻的分蘖数量除L301A×R29比不育系和常规高产品种“双桂36”较少外,D优63、D优64、青优中、协优64、威优64、威优35和华优63分别比其亲本和对照品种多,表现正显性超亲优势.青优中、协优64、威优64、威优35、华优63和D优63的分蘖数与~(32)P在分蘖中的分布(%)呈正相关.D优64、L301A×R29不呈正相关.D优63、D优64、协优64的分蘖数与~(14)C—同化物在化分蘖的分布(%)呈正相关,青优中、威优64、威优35华优63和L301A×R29不呈正相关.D优63、D优64、协优64和华优63的单苗干物重高于它们的亲本和对照品种.青优中、协优64、华优63、D优63、D优64的苗高也分别比其亲本和对照品种高.本文还讨论了杂交稻苗期生长优势、~(32)P和~(14)C在分蘖中的分布(%)与谷粒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的水稻均受到寒露风(或称“秋季风”、“八月低温”、“秋分寒”、“白露风”等)的严重危害。我们于1979年晚稻开始进行寒露风危害晚稻的生理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抗御措施。  相似文献   
3.
 ̄(14)C-DDT示踪实验结果表明:地处广州亚热带地区的水稻,施用DDT农药,在植株各器官中消失很快,整株总的DDT的衰变常数是29.4×10 ̄(-2)/d,半衰期(T_(50))为23.6d,残留量与施药时到收获期时间的长短和施药次数有关,实验证明:可溶态DDT约占总残留量的75%,约有25%转化为结合态DDT;水稻在收获前15d进行最后一次施用DDT1000mg/kg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研究氮肥(尿素)利用率表明:在丘陵红壤土中,氮肥增效剂(硝化抑制剂)CP能提高柑桔对尿素的利用率,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发育,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对柑桔果实的质量没有影响.果实中CP的残留量也远远低于国家对CP在食物中残留量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按照Rayleigh的光散射原理,自制了一套扫描式激光小角散射仪,该仪器采用光导纤维做为扫描元件,使仪器结构简单,并解决了光电扫描的问题。应用这台仪器,测定了聚丙烯在不同温度下的球晶变化及聚乙烯在拉伸情况下的球晶变化。  相似文献   
6.
前言乙基伐灭磷的化学名称是O,O-二乙基-O-[4-N,N-二甲氨基磺酰苯基]硫代磷酸酯。原系杀线虫的农药。国外在70年代报导它具有激素性质,对禾谷类、块茎类作物有促进生长作用。1976年我们合成该药,并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取得一定的增产效果。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多项生理测定,探明乙基伐灭磷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过程的作用。一、乙基伐灭磷的合成我们根据原料易得,工艺精简,有利生产的原则,采用以下合成路线:并对下述问题作了探讨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14C-DDT示踪实验结果表明,地处广州亚热带地区的水稻,施用DDT农药,在植株各器官中的消失很快。整株总的DDT的衰变常数是29.4×10^-2/d,半衰期(T50)为23.6d,残留量与施药理到收获期时间的长短和施药次数有关。实验证明:可溶态DDT约占总残留量的75%,约有25%转化为结合态DDT;水稻在收获前15d进行最后一次施用DDT1000mg/kg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用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掺入细胞大分子内以研究生物分子合成率,己有许多资料.鉴于细胞生物学中核酸的合成代谢有重要地位,我们采用双标记法,即~3H 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和~(32)P 标记的磷酸两种放射性化合物,同时掺入于细胞的DNA 组份,借以观察细胞DNA 分子的生物合成率.  相似文献   
9.
植物生长延缓剂B_9(N,N-二甲基琥珀酰胺酸)自1962年人工合成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据国外报导:B_9应用于苹果、葡萄、樱桃、梨、马铃薯、豌豆、蚕豆、大豆等均见良好效果;其中对苹果、葡萄已作商品化应用.我国于1973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了B_9的田间药效试验,特别对果树应用较多且效果很好.B_9能抑制秋梢生长,增加叶片重量,有利于花芽分化,从而提高幼树结实率和老树产量.  相似文献   
10.
1989年冬和1990年夏在广州分别选取旱地和淹水大田,用有机玻璃管(PVC)进行表面处理,并模拟农业生态,研究DDT在土壤环境中的残留和去向。结果表明:DDT的消失率较大,经236天,在旱田中的消失率为53.32%,T_(50)为215天;在水田中的消失率为63.78%,T_(50)为161天。淋溶的损失很少,在PVC下层的残留量旱田为6.94%,水田为1.51%。经簿层层析(TLC)和放射自显影(ARG)鉴定,DDT代谢物出现的顺序是DDD(处理后第14天)、DDA(处理后28天),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DDT在亚热带环境中的快速消失。与较强的太阳紫外线辐射、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有机质含量引起的光、热分解、生物降解和挥发作用的结果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