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11篇
  免费   4684篇
  国内免费   5588篇
化学   11145篇
晶体学   595篇
力学   1096篇
综合类   726篇
数学   2160篇
物理学   7313篇
无线电   12748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439篇
  2022年   835篇
  2021年   862篇
  2020年   820篇
  2019年   779篇
  2018年   800篇
  2017年   1015篇
  2016年   839篇
  2015年   1181篇
  2014年   1384篇
  2013年   1917篇
  2012年   1919篇
  2011年   1996篇
  2010年   1926篇
  2009年   2072篇
  2008年   2209篇
  2007年   2220篇
  2006年   2065篇
  2005年   1791篇
  2004年   1391篇
  2003年   1019篇
  2002年   1015篇
  2001年   980篇
  2000年   970篇
  1999年   598篇
  1998年   355篇
  1997年   249篇
  1996年   264篇
  1995年   219篇
  1994年   227篇
  1993年   211篇
  1992年   175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56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3篇
  1966年   3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artificially accurate design of nonmetal electrocatalysts’ active site has been a huge challenge because no pure active species with the specific structure c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by traditional synthetic methods. Species with a multiconfiguration in the catalyst hinder identification of the active site and the subsequent comprehension of the reaction mechanism. We have developed a novel electro-assisted molecular assembly strategy to obtain a pure pentagon ring on perfect graphene avoiding other reconstructed structures. More importantly, the active atom was confirmed by the subtle passivation process as the topmost carbon atom. Recognition of the carbon-defect electrocatalysis reaction mechanism was first downsized to the single-atom scale from the experimental perspective.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innovative electro-assisted molecular assembly strategy could be extensively applied in the active structur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nonmetal electrocatalysts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exact active atom.  相似文献   
2.
3.

该文基于掺钪AlN薄膜制备了高次谐波体声波谐振器(HBAR),研究了钪(Sc)掺杂浓度对AlN压电薄膜材料特性及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掺入Sc的摩尔分数从0增加到25%时,压电应力系数e33增加、刚度 下降,导致Al1-xScxN压电薄膜的机电耦合系数 从5.6%提升至15.8%,从而使HBAR器件的有效机电耦合系数 提升了3倍。同时,当Sc掺杂摩尔分数达25%时,Al1-xScxN(x为Sc掺杂摩尔分数)压电薄膜的声速下降13%,声学损耗提高,导致HBAR器件的谐振频率和品质因数降低。  相似文献   

4.
在80 MHz~1 GHz频段,单个功率管输出功率能达到100 W以上,为研制输出功率400 W的功率放大器,文中设计了四路功率合成器。该合成器需要实现功率容量大、工作频带宽、体积小的设计目标。在功率容量方面,文中采用悬置带状线结构,其功率容量远远大于微带线结构;在工作频带方面,采用切比雪夫九节阻抗变换器,将工作带宽拓宽为80 MHz~1 GHz;在体积方面,文中合成器的功率合成部分采用Y型节级联实现四路功率合成,阻抗变换部分采用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进行阻抗变换,该结构相较于磁环巴伦功率合成器,不但具有损耗小、平坦度高的优点,而且通过将阻抗变换器设计成曲折的形状,进一步缩小了合成器体积。仿真与实测结果显示该合成器在80 MHz~1 GHz范围内还具有较高的平坦度,合成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6.
A unique nickel/organic photoredox co-catalyzed asymmetric reductive cross-coupling between α-chloro esters and aryl iodides is developed. This cross-electrophile coupling reaction employs an organic reductant (Hantzsch ester), whereas most reductive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use stoichiometric metals. A diverse array of valuable α-aryl esters is formed under these conditions with high enantioselectivities (up to 94 %) and good yields (up to 88 %). α-Aryl ester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family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This novel synergistic strategy expands the scope of Ni-catalyzed reductive asymmetric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相似文献   
7.
8.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大量感知数据汇集到sink节点的采集方法会导致sink节点附近的节点能量耗尽,造成能量空洞。针对该问题,利用移动的sink节点进行数据收集是一种解决方法,其中移动sink的路径规划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移动sink路径规划算法,将无线传感器中随机分布的节点划分为不同的子区域,寻找sink节点移动的最佳转向点,最终得到最优的移动路径,以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最大化。仿真实验表明,与现有方案相比,该算法能显著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大口径光学元件的安全装夹、转运,通过光学元件开槽与不开槽两种装夹方式的分析,得出开槽夹紧转运方式将带来微裂纹、应力集中、成本高等缺陷,提出了利用摩擦力克服光学零件的重力和惯性力的低应力装夹转运方案。通过对光学元件低应力夹紧结构设计,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到不开槽装夹方式下,光学元件的最大主应力为1.11 MPa,最大切应力为0.73 MPa,远低于光学元件破坏的强度极限,且受力均匀,无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10.
陈雅琼  宋洪东  吴懋  陆扬  管骁 《化学进展》2022,34(10):2267-2282
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作为生物活性物质传递系统的壁材,有着人工合成聚合物或无机物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多重优势。本文就蛋白质和多糖之间的连接方式及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形成传递系统的多种形式进行了综述,以及对此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合蛋白质和多糖的结构特点,二者之间的链接方式分为非共价结合的物理共聚,和共价结合的美拉德偶联、化学交联、酶催化交联等方式,文中分别对各种连接方式的原理和机理,以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深入阐述。以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为壁材对活性物质的传递形式大体上分成乳化系统、胶束、纳米凝胶、分子复合物以及壳核结构等系统。不同的活性物质的特征和传递需求,可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结构的蛋白质和多糖种类以及二者的连接方式和传递系统的形式。并且,随着研究的逐步发展和推进,此领域的发展趋势朝着智能化和靶向性的方向进行。目前活性物质的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的传递系统,还依然面临着系统设计、评价和应用等多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更全面更深入了解认识其对活性物质影响和功效的基础上,安全合理地设计和深入细致地评价活性成分的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