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物理学   2篇
无线电   8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海天背景下红外小目标检测的背景抑制及海天线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俊彦  逄浩君  宋敏敏 《红外》2016,37(12):24-28
针对复杂海天背景下红外弱小目标难以检测与识别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海天线检测实现远距离弱小目标识别的方法。该方法对采集到的红外图像进行相关处理。通过用多级小波变换方法抑制背景杂波噪声提高目标信杂比;然后使用多方向Gabor滤波融合方法增强海天线边缘,并通过霍夫变换方法实现海天线定位和检测;最后通过定位海天线确定海天线附近区域的目标搜寻范围,缩小目标点潜在区,从而提高弱小目标在海天背景下的检测和识别概率。  相似文献   
2.
杨俊彦  宋敏敏  吕弢 《红外》2016,37(10):17-22
武装直升机具有优异的红外隐身性能和机动能力,能突破末端红外防空系统,在现代对地突袭战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为例,基于流体软件建立其红外辐射模型,分析了该直升机在低空时的红外目标辐射特性。针对红外末端防空导弹的主要工作波段,分别计算了其在3~5 μm中波红外以及8~12 μm长波红外区间的红外辐射强度。最后,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武装直升机对末端红外防空的主要威胁,并探讨了几种提高武装直升机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AM-OLED微型显示器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在红外系统图像显示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红外信号与显示图像的特殊性,需要对显示器的性能进行相关的优化,以达到优良的显示效果。通过相关研究,有效提升了与红外系统相配套的微型显示器的显示效果,特别在伽马校正与温度补偿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钱琨  杨俊彦  余跃  赵东  荣生辉 《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31(9):093202-1-093202-8
对红外图像中的目标跟踪时,复杂的背景信息以及目标像素数较少等因素增加了红外目标跟踪难度,目标区域的图像块缺乏特征信息使得普通跟踪算法较易产生跟踪偏移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滤波框架下的卷积特征选择的红外目标跟踪算法。首先,在初始目标块上提取少量图像块作为滤波器,进而获得表征能力更强的卷积特征。然后,采用在线提升算法对该特征进行选择,增加跟踪算法的精度和执行效率。最后,将贝叶斯分类器的响应作为粒子权值估计出目标状态。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跟踪性能优于其他几种传统算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移动通信设备数量不断增加、功能变得更复杂、更精密和具金融消费的功能,部将影响移动设备病毒发展趋势,导致移动通信设备变成下一个攻击目标.除此之外,移动通信设备结合了IEEE 802-based的通信技术(例如:Wi-Fi和Bluetooth),使专门攻击移动通信设备的病毒可经由各种途径入侵.  相似文献   
7.
聚(乙烯-乙烯醇)和聚(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形态结构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杨俊彦郭凡修徐端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高分子的形态结构与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用途、加工等密切相关,是高分子领域中一类很基本且很重要的问题。结晶性乙烯共聚...  相似文献   
8.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 开发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而随着作战使命和作战环境的日趋复杂,精确制导武器对红外 成像制导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着眼于未来的军事发展需求,结合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发展现状,指出 红外成像制导将向多波段高光谱、激光主动成像、多模复合成像以及低成本红外精确制导的技术方向 发展。提出了红外成像制导发展中所需掌握的关键技术,包括高性能红外探测器技术、成像自适应抗 干扰技术、多维信息融合处理技术以及系统结构优化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凝视红外成像系统温度变化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凝视红外成像系统设计中,很少考虑成像系统自身组成部分的背景热辐射对其性能的影响,然而这些热辐射在某些成像系统中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采用非制冷探测器的成像系统。因为在大多数实际的应用中,成像系统的温度是不可能保持不变的。通过建立系统热辐射对其影响的模型,分析了系统自身组成部分温度变化对其性能的影响,表明了温度变化对系统性能有很大影响,同时提出了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