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3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9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5篇
无线电   4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浩  邓平  程远瑶  刘文超 《电讯技术》2017,57(9):1052-1057
为了消除超奈奎斯特(FTN)调制技术引入的干扰,设计了基于连续干扰消除(SIC)的Tur-bo迭代均衡接收机.对于单载波FTN系统,首先建立了FTN信号等效模型,然后接收机根据等效模型和译码器输出的软信息重建干扰,并通过多次连续干扰消除和译码逐步消除,具有较低的复杂度.同样地,在多载波FTN系统中,根据译码器输出的软信息和成型脉冲的时频特性重建引入的干扰并通过多次迭代给予消除.仿真表明,在加速因子不是太小时,基于SIC-Turbo均衡的接收机能够有效消除干扰,可获得近似正交传输时的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2.
家庭宽带业务灵活开通及业务使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家庭宽带用户提供灵活的业务开通方式以及便捷的业务使用模式,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家庭用户申请及使用业务的方便性、舒适度和满意度。本文从家庭宽带业务的运营出发,对家庭宽带业务零配置开通、业务使用中的灵活加载、业务故障的远程诊断和排除以及新业务发布和体验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将荧光偏振与非对称基因扩增技术联用,建立了可用于检测全血XP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新方法。用不等量(1∶5)的XPD基因上、下游引物对含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目的片段进行非对称扩增,再用两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序列特异的荧光标记探针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由于扩增得到的单链片段能够与各自不同的荧光标记探针特异结合,使荧光标记分子的分子量增加,偏振值(FP)增高。通过检测增高的FP值,可确定目的片段单核苷酸多态性。采用本方法对98例全血的XPD基因第751位密码子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并与传统的荧光偏振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荧光偏振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基因诊断技术,不需要分离结合和未结合的探针,不依赖荧光强度,具有反应速度快、效率高、准确及成本低等优点,尤其在检测小分子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不仅考虑低渗透油藏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特征,还考虑应力敏感地层中介质的变形;发展了Cinco-Ley H.提出的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双线性流理论,将流体在垂直裂缝与地层中形成的流动划分为两个区域—垂直裂缝中的线性流区域和变形三重介质低渗透油藏中的非线性流区域;由此建立了变形三重介质低渗透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的非线性流...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煤层气藏中气-水两相不稳定渗流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刘文超  刘曰武 《力学学报》2017,49(4):828-835
针对低渗透煤层渗流问题,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及其引起的动边界和动边界内吸附气解吸作用的渗流模型研究目前仅限于单相流,而更符合实际的气-水两相渗流动边界模型未见报道.本文综合考虑了煤层吸附气的解吸作用、气-水两相渗流、非达西渗流、地层应力敏感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低渗透煤层的气-水两相渗流模型研究.采用了试井技术中的"分相处理"方法,修正了两相渗流的综合压缩系数和流度,并基于含气饱和度呈线性递减分布的假设,建立了煤层气藏的气-水两相渗流耦合模型.该数学模型不仅可以描述由于低渗透煤层中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而产生的可表征煤层有效动用范围随时间变化的移动边界,还可以描述煤层有效动用范围内吸附气的解吸现象以及吸附气解吸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含气饱和度的上升;为了提高模型精度,控制方程还保留了二次压力梯度项.采用了稳定的全隐式有限差分方法进行了模型的数值求解,并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获得了模型关于瞬时井底压力与压力导数响应的双对数特征曲线,由此分析了各渗流参数的敏感性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低渗透煤层气藏开发的气-水两相流试井技术提供渗流力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The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 and formation stress-sensitive effect as the two prominent physical phenome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low-permeable reservoir are both considered here for building a new coupled moving boundary model of radial flow in porous medium. Moreover, the wellbore storage and skin effect are both incorporated into the inner boundary conditions in the model. It is known that the new coupled moving boundary model has strong nonlinearity. A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based fully implicit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is adopted to obtain its numerical solutions. The involved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can equivalently transform the dynamic flow region for the moving boundary model into a fixed region as a unit circle, which is very convenient for the model computation by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on fixed spatial grids. By comparing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btained from other different numerical method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ts validity can be verified. Eventually, the effects of permeability modulus,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 wellbore storage coefficient, and skin factor on the transient wellbore pressure, the derivative, and the formation pressure distribution a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陶瓷和金属微波烧结时的微观演化机理,从而为优化不同材料的烧结过程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同步辐射技术对陶瓷(SiC)和金属(Al)的微波烧结微结构演化过程进行实时、无损的观测,并结合有限元模拟分析两者的微结构演化特征及微观机理。通过滤波反投影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得到烧结过程中样品内部的二维、三维重建图像,清晰地观察到SiC和Al在颗粒表面和界面演化上存在差异。定量地统计了陶瓷和金属烧结颈相对尺寸与时间的双对数关系,并与陶瓷和金属双球模型的微波烧结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运用模拟分别对实验中的烧结颈和微观形貌演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陶瓷和金属微波烧结时的加热机制不同,分别为整体介质损耗加热和表面涡流损耗加热。陶瓷的整体加热将会在材料内部特别是界面产生较高的温度,而金属的表面加热使颗粒表面温度高于界面。由相应的加热机制产生的温度分布差异,将会对材料的物质扩散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微结构。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消防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提高消防科技是大势所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城市消防工作也获得了稳步发展,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就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促进消防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刘文超 《通讯世界》2015,(2):155-156
输电网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容量配置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密切关系着电网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为此,完善电网规划工作,增强电网规划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对于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限制与制约,我国多目标电网规划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与完善。本文首先就智能电网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就多目标电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了智能条件下多目标电网规划的要点,希望能为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