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化学   60篇
物理学   2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苑伟康  吴洪  姜忠义  许松伟 《有机化学》2006,26(11):1508-1517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的溶解性和分散性较差是目前制约其广泛应用及在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如生物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CNTs进行共价修饰是改善其溶解性和分散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CNTs的共价修饰主要通过两类反应来实现: 羧基的衍生反应和直接加成反应. 介绍了基于这两种反应的几种共价修饰方法, 比较了各种修饰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对CNTs的溶解性和分散性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3.
A new random copolymer was synthesized by reacting hydrophilic N,N-dimethyl-N-methacryloxyethyl-N-(3-sulfopropyl) (DMMSA) with hydrophobic butyl methacrylate (BMA) through a conventional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he as-prepared sulfobetaine copolymer (DMMSA–BMA) was blended with polyethersulfone (PES) to fabricate antifouling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for BSA separation. Th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alysis of blend membranes revealed concentration of sulfobetaine groups at the membrane surfaces that endowed the membrane with higher hydrophilicity and better antifouling property. For the membrane with 8.0 wt% DMMSA–BMA copolymer concentration (No. 5), irreversible fouling has been considerably reduced and the flux recovery rate of the blend membrane reached as high as 82.8%. Furthermore, the blend membrane could effectively resist BSA fouling in a wide pH range from 4.0 to 8.0.  相似文献   
4.
醇脱氢酶结构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松伟  姜忠义  吴洪 《有机化学》2005,25(6):629-633
介绍了醇脱氢酶的种类, 酵母醇脱氢酶和肝醇脱氢酶等两类常用的醇脱氢酶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活性位点结构. 归纳了对肝醇脱氢酶和酵母醇脱氢酶作用机理的研究, 重点评述了醇脱氢酶催化反应中的两个关键步骤质子转移和氢化物转移过程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共沉淀法制备了Ru-Zn催化剂,考察了反应修饰剂ZnSO4和预处理对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Ru-Zn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修饰剂ZnSO4可以与Ru-Zn催化剂中助剂ZnO反应生成(Zn(OH)23(ZnSO4)(H2O)盐。随反应修饰剂ZnSO4浓度增加,(Zn(OH)23(ZnSO4)(H2O)盐量的逐渐增加,Ru-Zn催化剂活性逐渐降低,环己烯选择性逐渐升高。因为(Zn(OH)23(ZnSO4)(H2O)盐中的Zn2+可以使Ru变为有利环己烯生成的缺电子的Ruδ+物种,而且还可以占据不适宜环己烯生成的强Ru活性位。但当反应修饰剂ZnSO4浓度高于0.41 mol·L-1后,继续增加ZnSO4浓度,由于Zn2+水解浆液酸性太强,可以溶解部分(Zn(OH)23(ZnSO4)(H2O)盐,Ru-Zn催化剂活性升高,环己烯选择性降低。但环己烯选择性却略微降低,这是由于ZnSO4溶液中大量的Zn2+可以与生成的环己烯形成配合物,稳定生成的环己烯,抑制生成的环己烯再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并加氢生成环己烷。在ZnSO4最佳浓度0.61 mol·L-1下对Ru-Zn催化剂预处理15 h,Ru-Zn催化剂中助剂ZnO可以与ZnSO4完全反应生成(Zn(OH)23(ZnSO4)(H2O)盐,在该催化剂上25 min苯转化68.2%时环己烯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80.2%和54.7%。而且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6.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pronounced interest in solid-contact ion-selective electrodes (SC-ISEs), with emphasis on the use of conducting polymers as ion-to-electron transducer. In this work, a ladder conjugated polymer, thieno[3,2-b]thiophene (LCPT), was investigated in fabricating Cu2+-selective electrod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ing electrod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chronopotentiometry, and the water layer test.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active LCPT facilitates the ion-to-electron transduction, and avoids the detrimental aqueous layer formed at the interface of SC-ISEs.  相似文献   
7.
以3-芳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为原料,在酸催化下与醛类发生分子内的Mannich反应,合成了14个标题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和MS确证。研究了反应条件。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天然产物的酶法结构修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忠义  许松伟  吴洪 《有机化学》2002,22(3):220-226
为赋予天然产物以新颖和特定的性质,往往需要对其进行结构修饰。结果修饰 可以通过化学法、微生物法和酶法实现。其中酶法由于条件温和,化学、区域和立 体选择性高,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发展非常迅速。本文介绍了糖和糖苷、 甾族化合物、β-内酰胺抗生素、氨基酸和多糖类等的酶法结构修饰,并指出组合 酶催化将成为现有组合化学方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利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Ru催化剂,在ZnSO4存在下考察了Na2SiO3·9H2O和二乙醇胺作反应修饰剂对Ru催化剂催化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性能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透射电镜-能量散射谱(TEM-EDS)等物理化学手段对加氢前后Ru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Na2SiO3与ZnSO4可以反应生成Zn4Si2O7(OH)2H2O盐、H2SO4和Na2SO4,化学吸附在Ru催化剂表面上的Zn4Si2O7(OH)2H2O盐起着提高Ru催化剂环己烯选择性的关键作用。Na2SiO3·9H2O量的增加,生成的Zn4Si2O7(OH)2H2O盐逐渐增加,Ru催化剂的活性降低,环己烯选择性逐渐升高。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二乙醇胺,它可以中和Na2SiO3与ZnSO4反应生成的硫酸,使化学平衡向生成更多的Zn4Si2O7(OH)2H2O盐的方向移动,导致Ru催化剂环己烯选择性增加。当Ru催化剂与ZnSO4·7H2O、Na2SiO3·9H2O和二乙醇胺、分散剂ZrO2的质量比为1.0:24.6:0.4:0.2:5.0时,2 g Ru催化剂上苯转化73%时环己烯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75%和55%,而且该催化剂体系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王琰  韩秀峰  卢仲毅  张晓光 《物理》2007,36(3):195-198
磁性隧道结材料中自旋相关的量子阱态所导致的共振隧穿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文章介绍了最近在Fe(001)/MgO/Fe/MgO/Fe双势垒磁性隧道结中存在的量子阱共振隧穿效应的理论研究工作,通过量子阱态的第一性原理的计算以及结合对中间Fe薄膜孤岛结构所导致Coulomb阻塞效应的分析,证实了最近Nozaki等人(Nozaki T et al.Phys.Rev.Lett.,2006,96:027208)实验中得到的振荡效应确实来源于中间Fe层多数自旋电子在Г点处形成的△1对称性的量子阱态.Coulomb阻塞效应的存在正是导致实验中低温下量子阱共振隧穿效应不够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