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37篇
  免费   1683篇
  国内免费   2454篇
化学   6831篇
晶体学   307篇
力学   490篇
综合类   373篇
数学   1182篇
物理学   389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322篇
  2021年   328篇
  2020年   350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299篇
  2017年   408篇
  2016年   356篇
  2015年   440篇
  2014年   522篇
  2013年   653篇
  2012年   762篇
  2011年   798篇
  2010年   701篇
  2009年   683篇
  2008年   799篇
  2007年   745篇
  2006年   680篇
  2005年   600篇
  2004年   543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400篇
  2001年   369篇
  2000年   391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6篇
  1975年   4篇
  1971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ow-flow chromatography has a rich history of innovation but has yet to reach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in bioanalytical applications. Improvements in pump technology, microfluidic connections, and nano-electrospray sources for MS have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broader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is space has accelerated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nstrumentation used for nano-flow LC, the types of columns employed, and strategies for multidimensionality of separations, which are key to the future state of the technique to the high-throughput needs of modern bioanalysis. An update of the current applications where nano-LC is widely used, such as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is discussed. But the trend toward bio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of increasingly complex, targeted, and potent therapeutics for the safe treatment of disease drives the need for ultimate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of our analytical platforms for targeted quantitation in a regulated space. The selectivity needs are best addressed by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 especially at high resolutions, and exquisite sensitivity is provided by nano-electrospray ionization as the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evolve into an accessible, robust, and easy-to-use platform.  相似文献   
2.
研究桉树控制授粉后目标性状的基因作用方式是探索其基因重组规律的重要内容。常规的数量统计分析精度往往不高,而DNA分析的专业要求高,且费时费力。该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研究不同基因型桉树杂交种、亲本及杂交种与亲本间近红外光谱信息的关系,探索NIRs用于桉树杂交种与其亲本判别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以控制授粉的桉树亲本及其杂交F1代材料为对象,每种基因型从各自田间试验分别选取10个单株,采集树冠中上部新鲜健康叶片。用手持式近红外仪Phazir Rx(1624)采集桉树杂交种与其亲本叶片的NIRs信息。每单株选10片完全生理成熟的健康叶片,避开叶脉扫描其正面光谱5次,以50条NIRs信息的均值代表单个叶片的NIRs信息,最终每个基因型获得10条NIRs信息。对原始NIRs采用二阶多项式S.G一阶导数预处理。预处理后的NIRs用于多元统计分析,首先对桉树杂交亲本和子代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直观展示不同基因型的分类情况。然后运用簇类独立软模式(SIM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两种有监督的判别模式验证NIRs用于桉树杂交种与其亲本树种的分类判别效果。PCA结果显示,不同的亲本间、杂交种间及杂交种与亲本间样本的主因子得分可以清晰地将各基因型分开。SIMCA模式判别分析中,桉树杂交种样本到亲本PCA模型的样本距离显示,待判别样本能够形成单独的聚类,且能直观反映两者的遗传相似。PLS-DA判别结果显示,桉树杂交亲本的PLS模型能通过预测其杂交子代的响应变量将其与亲本准确分开。结果表明,桉树叶片的NIRs信息可以准确地反映桉树杂交子代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NIRs判别模型可以准确地将各种基因型予以区分。因此,NIRs信息不仅可用于桉树杂交种和纯种的定性判别,还可以分析桉树基因重组过程中加性遗传效应的大小,从而为桉树遗传基础分析及其育种改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对反应堆压力容器紧急安注时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在1/10的模型上进行了流动可视化、局部传热系数以及混合函数的试验研究。针对三个热冲击敏感区域的部分测点,比较了环腔流速为0.5m/s、安注流速为1~30 m/s时不同含气率对下降环腔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得出并分析了不同测点传热系数、混合函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气率增大,安注流体与环腔流体的混合增强;下降环腔内的含气率对小安注流速时的流动与传热影响显著,而对大安注流速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Cundari和Stevens等推导的有效芯势对镧系金属一氢化物进行了理论计算,以探讨镧系金属元素与氢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所有镧系金属一氢化物基态时理论上是稳定的,最稳定的是SmH,最不稳定的是DyH;键长计算结果显示,基态时镧系金属一招兵买马花物有独立王国 收缩现象发生;红外振动频率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一致;成键轨道中,金属原子轨道的贡献主要是s轨道和d轨道:从CeH至ErH(GdH)例外)随着外层电子的增加s轨道成分逐渐增大d轨道成分逐渐减小;从TmH和LuH(包括GdH),成键轨道中金属原子轨道的贡献主要是d轨道,约为90%;约大多数镧系金属一氧化物的成键轨道中金属原子轨道f成分小于1%。  相似文献   
6.
罗英  何冀川  万怀龙 《光谱实验室》2006,23(5):1099-1102
首次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pH 7.4 Tris-HCl缓冲溶液,离子强度I=0.1)下2,7-二氯荧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09nm,与2,7-二氯荧光素的最大吸收波长502nm比较,红移了7nm;两者之间主要通过静电引力结合,但并不排除疏水作用力和氢键;两者之间的结合数为32.  相似文献   
7.
The breakthrough and stoichiometric SO2 adsorption efficiencies of a biomass supported Na2CO3 system (80 wt %Na2CO3/straw) have reached 48.9% and 80.6% respectively at a desulfurization temperature of 80℃.  相似文献   
8.
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我们新近提出的等近邻数键球谐函数方法,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熔融LiCl及其急冷过程。对计算机模拟各时间步产生的瞬态构型进行平均,计算了不同温度下键序Ql谱.将模拟Ql谱与线性组合模型Ql谱比较,观察到模拟Ql谱与含90%局部正四面体结构的组合模型十分相似,表明熔融Licl及其急冷非晶中局部键取向序明显倾向于正四面体序。急冷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局部键取向序可用同一线性组合模型描述,但模型方差随模拟温度明显变化。方差随温度而降低,且在发生玻璃态转变时有一显著下降。不同温度下的键角分布也作了计算,观察到键角分布在109°(正四面体局部结构键角)附近且分布峰随温度升高而展宽,与键序Ql得到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9.
金属薄膜制备及物性测量系列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由模拟真空实验和“金属薄膜的制备”、“金属薄膜厚度的测量”、“金属薄膜电阻率的测量”,以及“金属薄膜生长过程的动态监测”等4个实验组成的金属薄膜制备与物性测量系列实验.这组实验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联系紧密,仪器设备可靠,操作简单,适合于普通物理实验阶段的研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光源的真空紫外同步辐射,使NO分子和Ar原子混合物的超声分子束发生光电离,测量了Ar,NO和异类团簇Ar·NO的光电离效率谱. 在谱中,在与Ar原子的共振线对应的能量区域(11.5—12.0 eV)观察到一个强的类共振结构. 这个结果表明,在异类团簇Ar·NO的内部,稀有气体Ar原子的激发能转移到与它接触的分子NO上,使分子NO发生电离. 关键词: Ar·NO团簇 同步辐射 光电离 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