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8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聚合手性salen-V(V)为催化剂,对醛的三甲基硅氰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在-20℃和1.2%催化剂量下,以苯甲醛为底物获得了91%的ee值和98%的转化率,对其它几种芳香醛和脂肪醛也取得较好的反应结果.催化剂可以方便地回收,重复使用8次仍然保持很好的反应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在改性ZSM-5分子筛上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烃的过程.与热裂解过程相比,湛江等鞭金藻催化裂解可以得到更高的低碳烯烃选择性和收率.同时还研究了湛江等鞭金藻中不同油脂和藻渣的催化裂解.结果表明,微藻中的油脂能有效转化为烯烃,其中中性脂的烯烃收率最高,可达36.7%.不同溶剂抽提后得到的藻渣也可转化为低碳烯烃,但收率远低于微藻中的油脂.微藻中的油脂,特别是中性脂,是烯烃的主要贡献者,提高微藻中的中性脂含量能够得到更高的低碳烯烃收率.  相似文献   
3.
以聚合手性salen-V()为催化剂,对醛的三甲基硅氰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在-20℃和1.2%催化剂量下,以苯甲醛为底物获得了91%的ee值和98%的转化率,对其它几种芳香醛和脂肪醛也取得较好的反应结果.催化剂可以方便地回收,重复使用8次仍然保持很好的反应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有机配体与稀土离子配位形成的配合物,在生物、医学、功能材料、光、电、磁等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1-6].1993年Kido J等[7]实现了稀土-β-二酮螯合物的电致发光, 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活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黄为  汪毅  张龙  张煜昕  杨海民 《应用光学》2022,43(3):430-435
将传统的关键帧提取算法应用于经纬仪图像序列时,关键帧序列中会包含大量的非稳定跟踪图像帧。为了在关键帧提取过程中更好地保留目标稳定跟踪测量信息,该文在分析了经纬仪图像序列的特点后,构建了一种基于局部极大值的经纬仪图像序列关键帧提取算法。该算法首先计算图像序列的帧间差分,然后使用汉宁窗函数对帧间差分进行平滑,最后基于平滑后的帧间差分局部极大值来提取关键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相对于传统的帧间差分强度排序方法能更好地保留目标的跟踪测量信息,提取的关键帧在整个跟踪测量图像序列中分布更为均匀,包含的场景信息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7.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是当今数学教育中越来越受人瞩目的课题.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而,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就成为学习数学的根本原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不是单靠某些技能的传递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仅仅靠多做几个习题就能形成的,而需要教师努力地去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创设学习空间,让学生有可能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经历"顿悟",获取"智慧",从而寻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2D NMR研究D-葡萄糖衍生的手性配体的绝对构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二维NOSEY技术,对以D-葡萄糖为手性源合成的3种新型手性配体的结构和绝对构型进行了研究,并对此类化合物进行了计算机分子模拟,取得与NOSEY一致的结果. 此项研究对进一步研究手性配体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构效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黄为  宋玉明  王静  曹国英  郑卓 《分子催化》2005,19(3):213-217
以聚合手性salen-V(Ⅴ)为催化剂, 对醛的三甲基硅氰化反应进行了研究, 在 -20 ℃和1.2%催化剂量下, 以苯甲醛为底物获得了91%的ee值和98%的转化率, 对其它几种芳香醛和脂肪醛也取得较好的反应结果. 催化剂可以方便地回收, 重复使用8次仍然保持很好的反应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类非线性生化系统的定性行为,给出了该系统极限环的不存在性、存在性、惟一性和稳定性的充分条件,补充和完善了戴林勋(1999)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