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化学   1篇
物理学   2篇
  2022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尖晶石[(Mg, Fe, Zn, Mn)(Al, Cr, Fe)2O4]是一种典型的镁铝氧化物,常用于宝石、陶瓷及微晶玻璃材料中。近年来,一种颜色为矢车菊蓝色的天然尖晶石晶体出现在市场中,备受收藏者和设计师们的喜爱,其价格也不断攀高。天然钴尖晶石常呈矢车菊蓝色,透明,长波紫外光下显示弱-中等的绿色荧光,短波呈惰性,变色钴尖晶石在日光下常呈矢车菊蓝色而在白炽灯下呈紫红色。采用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微聚焦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阴极发光等测试技术获得了天然钴尖晶石和变色钴尖晶石的谱学特征,并探讨了其颜色成因和变色机理。结果表明:天然钴尖晶和变色钴尖晶石属于镁尖晶石,其主要化学成分为MgO和Al2O3,平均含量分别为25.77%和71.37%;此外,过渡族元素Zn,Fe,Co和V含量较高,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 337.85,831.53,99.52和58.26 μg·g-1。天然钴尖晶石与变色钴尖晶石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与普通尖晶石的特征峰基本一致,其中红外光谱在517,589和704 cm-1处的主位均发生红移,其红移范围在5~33 cm-1之内;拉曼特征峰集中在300~800 cm-1范围之内。结合化学成分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阴极发光测试结果,认为天然钴尖晶石的颜色是因晶格中所含Co2+,Fe3+和V3+中的电子跃迁共同作用所致。由于Co2+发生自旋禁阻跃迁4T1g(4F)→4T1g(4P)使得可见光橙黄区(550~630 nm)内产生吸收带,而V3+的外层电子跃迁(3T1g→3T1g(3P))和Cr3+的外层电子跃迁(4A2E2)使得可见光蓝紫区(400~490 nm)内产生吸收线,可见光中红光和蓝光均匀透过,从而使其产生变色效应。该研究基本确定了天然钴尖晶石的谱学特征和成色机理,以及变色钴尖晶石的变色效应,为其科学鉴别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天然钴蓝色尖晶石与普通蓝色尖晶石、合成钴蓝色尖晶石的区分,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商贸学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催化荧光法测定痕量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基于在弱酸性介质中及活化剂氨三乙酸存在下,锰(Ⅱ)对高碘酸钾氧化meso-四(4-三甲铵苯基)卟啉的催化作用,提出了一个测定痕量锰的催化荧光新体系。方法的检出限为8.1×10^-2ng/mL,线性范围10~40ng/25mL,1~10ng/25mL,不经分离可直接用于精镁中锰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新资源食品中微量元素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硝酸-高氯酸消解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新资源食品葛根、葛花、四叶参、仙人掌、菊花、小麦胚和蚕蛹中Cu,Zn和Fe元素的含量,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测定方法的回收率为94.66%~105.24%,测定Cu,Zn和Fe的精密度RSD分别为1.79%,0.71%和4.78%。建立的原子吸收光谱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经F检验与SNK检验,河南省新资源食品葛根、葛花、四叶参、仙人掌、菊花、小麦胚和蚕蛹中微量元素Cu,Zn和Fe含量分别为: 铜的分布量依次为: 菊花≈蚕蛹>葛花≈小麦胚≈四叶参≈葛根>仙人掌,锌的分布量依次为: 仙人掌>蚕蛹≈葛花≈葛根≈小麦胚≈四叶参≈菊花;铁的分布量依次为: 蚕蛹≈菊花≈葛根>葛花≈小麦胚≈四叶参≈仙人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