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   13篇
物理学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乙酸乙酯为环型和线型聚苯乙烯的非良溶剂, 确定了Mark-Houwink方程分别为[η]_r=1.91×10~(-2)·M~(0.607)和[η]_l=4.06×10~(-2)·M~(0.572)。研究了环型和线型聚苯乙烯的激基缔合物的荧光效应。通过稀溶液中环型和线型高分子线团在柔顺性上存在着差异, 解释了二者之间在荧光效应方面的差异, 并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I_E/I_M)c→0~M关系式分别为(I_E/I_M)r,c→0=1.91+3.40×10~(-6)M和(I_E/I_M)l,c→0=2.15+3.05×10~(-6)M。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化合物(Ph_2PR)_2Co(C_6Cl_5)_2(R=Et,n-Pr)在苯溶液中构型转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讨论了这种涉及附加配位的新型构型转化平衡。初始和平衡的八面体构型有不同的附加配位,苯基邻位氢配位比R基端位氢配位更为稳定,四面体构型的稳定性较低,构型转化主要受R基的推动。  相似文献   
3.
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能够同时传播声、图、文等多媒体信息,能够快捷地收集数据信息,能够实现双向交互和实时多点交流,还能够使教学环境虚拟化,并脱离物理空间的限制.因此,计算机技术已成为迄今为止最高效的传播媒介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应用于教学,它深刻地影响着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  相似文献   
4.
跳浓弛豫法在弛豫法中是较容易实现的方法,通过简单仪器设备可得到弛豫技术的训练,可在物化实验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以1,2-二氯乙烷为溶剂,室温下在200-800nm波长范围内,测定了62个双(取代环戊二烯基)钛、锆、铪二卤化物的吸收光谱。总结提出了这类化合物的吸收规律,归属了各吸收峰并给予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与二羰基化合物的固相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苯偶酰及其衍生物、对二甲氨基苯偶姻、邻苯二甲酰亚胺与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的固相热反应研究;这个热反应以较高的选择性生成1:1缩合产物的一种异构体,通过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定了新产物的结构,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其中一个产物的构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某些铁-硫原子簇络合物紫外-可见光谱220~230nm吸收带λ_(max)的浓度效应,△λnm随络合物结构对称性增加而减小,随浓度基数增大而变大的变化关系,该类型络合物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峰的归属;计算了Fe~Ⅱ分裂能△值;配体上的取代基效应,以及在二氯甲烷等溶剂中的溶剂效应。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三种类型十个有机簇合物在十种有机溶剂中紫外-可见光谱的测试及计算机辅助处理,得到了簇合物在一些溶剂中UV-VIS谱CT带的vmax/cm-1和溶剂的极性参数(n2-1)/(2n2+1)、Z值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84~0.990。本文还对CT带的/cm-1和(n2-1)/(2n2+1),ET(30)进行了二元线性回归处理,得到了更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0.9999。本文还研究了二元混和溶剂中组分的摩尔百分含量与λmax相关规律,首次提出了解释这种相关规律的"选择性溶剂化"效应,或称"优先性溶剂化"效应,且通过计算机拟合得出了簇含物CT带λmax与溶剂组成的摩尔百分含量之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数学式。  相似文献   
9.
Pd(Ⅱ)与α-氨基肟配体PnAO配位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Pd(Ⅱ)与PnAO生成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测得了几个温度下的反应表观速率常数,提出了一个由螯合作用促进的多步反应机理,计算求得了速率控制步骤的反应速率常数和该步的活化参数,△H^≠=57.57kJ.mol^-1.K^-1。讨论了介质酸度和离子强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初中阶段是中学教育的开端,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有必要对初中物理教科书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检验它们是否达到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