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化学   20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双悬臂梁(DCB)试件研究了连续碳纤维增强的聚芳醚酮复合材料(CF/PEK-C),在Ⅰ型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层间裂纹扩展行为.循环载荷采用载荷控制模式,最小载荷与最大载荷之比为0.5.在疲劳试验中,仍然发现有“阻力曲线”现象存在.层间裂纹扩展速率用指数定律与相应的应变能释放速率联系起来,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用双悬臂梁(DCB)试件研究了连续碳纤维增强的聚芳醚酮复合材料(CF/PEK-C),在Ⅰ型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层间裂纹扩展行为.循环载荷采用载荷控制模式,最小载荷与最大载荷之比为0.5.在疲劳试验中,仍然发现有“阻力曲线”现象存在.层间裂纹扩展速率用指数定律与相应的应变能释放速率联系起来,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连续碳纤维增强的聚芳醚酮复合材料的层间破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双悬臂梁和端开口弯曲试件分别研究了连续碳纤维增强的聚芳醚酮复合材料(CF/PEK-C)的Ⅰ型和Ⅱ型的层间破坏。CF/PEK-C的Ⅰ型层破坏的线弹性断裂判据G_(Ⅰc)和弹塑性断裂判据J_(Ⅰc)分别为0.69KJ/m~2且与裂纹长度无关。CF/PEK-C的Ⅱ型层间破坏的稳定性,与裂纹和半距之比α/L有关。当α/L小于0.7时,表现为不稳定的Ⅱ型层间破坏的断裂韧性G_(Ⅱc)为1.62KJ/m~2。当α/L大于0.7时,则为稳定的Ⅱ型层间破坏。此时的G_(Ⅱc)与临界点的选择有关。由亚临界点和0.95点法得出的G_(Ⅱc)值分别为1.73和2.74KJ.M~2。  相似文献   
4.
争鸣     
问 题问题 1 6  新教材《数学》第二册 (下A) :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 ,叫做必然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叫做不可能事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叫做随机事件 .另外教材规定随机事件A的概率为  0≤P(A)≤ 1 .教参中由此指出 ,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可以看作是随机事件的两个极端情况 .那么教材P1 1 4例题 :指出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 ,还是随机事件 :( 2 )当x是实数时 ,x2 ≥ 0 ;( 3)手电筒的电池没电 ,灯泡发亮 .这两题是否都可以回答为随机事件呢 ?问题 1 7  大家都知道 :…  相似文献   
5.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湿巾中7种防腐剂的检测方法。样品采用甲醇超声提取,色谱柱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柱(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甲醇–乙酸水溶液(pH 3.3)梯度洗脱,初始流量为0.8 m L/min,用PDA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分别为255,270,310 nm。以3倍空白噪音计,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苯酚,苯甲醇,苯氧乙醇,苯甲酸,山梨酸,脱氢乙酸的检出限分别为60.0,0.5,20.0,8.0,5.0,0.2,0.5 mg/kg;方法加标回收率为100.9%~109.3%;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1.9%(n=6)。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简单,分离效果好,速度快,能快速准确测定湿巾中7种防腐剂。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PW-PP)方法,对氢分子在Mg2Ni(010)面的吸附与分解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氢分子以Hor1的方式吸附在表面层Ni原子的顶位时吸附能最高,为0.6769eV,这表明氢分子最可能以Hor1的方式吸附在表面层Ni原子的顶位,此时氢分子跟表面的距离( )和氢分子的键长( )分别为1.6286Å和0.9174Å. 在分子吸附的基础上计算了氢分子沿着选取的反应路径分解时的反应势垒,发现要使氢分子分解需要0.2778eV的活化能,而氢分子分解时的吸附能为0.8390eV,分解后两个氢原子的距离为3.1712Å. 在分子吸附和分解吸附时氢原子跟正下方的Ni原子都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氢原子所得到的电子主要来自氢分子正下方的Ni原子.  相似文献   
7.
方志杰  朱基珍  周江  莫曼 《中国物理 B》2012,21(8):87105-087105
Using the first-principles methods,we study the formation energetics properties of intrinsic defects,and the charge doping properties of extrinsic defects in 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s CuCrO2.Intrinsic defects,some typical acceptortype,and donor-type extrinsic defects in their relevant charge state are considered.By systematically calculating the formation energies and transition energy,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show that,V Cu,O i,and O Cu are the relevant intrinsic defects in CuCrO2 ;among these intrinsic defects,V Cu is the most efficient acceptor in CuCrO2.It is found that all the donor-type extrinsic defects have difficulty in inducing n-conductivity in CuCrO2 because of their deep transition energy level.For all the acceptor-type extrinsic defects,substituting Mg for Cr is the most prominent doping acceptor with relative shallow transition energy levels in CuCrO2.Our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be a guide for preparing promising n-type and p-type materials in CuCrO2.  相似文献   
8.
周江 《数学通报》2006,45(11):39-39
讨论两个圆相交的公共弦时,如果两个圆的二次项系数相等,可以把两个圆方程直接相减,便可得两个圆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反过来,如果把二次项系数相等的任意两个圆方程相减,会得到什么呢?本文为此作一些探索,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证.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在平面上建立恰当的直  相似文献   
9.
水系锌二次电池凭借其安全性高、环境友好、成本低廉、能量密度较高等诸多优势,有望应用于下一代大规模储能系统。电池的发展依赖于电极材料,二氧化锰由于其高丰度、低成本、毒性小等优势,在水系锌二次电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从二氧化锰的晶体结构、反应机理及电化学性能出发,对其在水系锌二次电池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特别地,针对其容量低、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文从储能机理(包括嵌入-脱嵌机制和溶解-沉积机制)角度出发,总结相对应的优化策略,为先进水系锌锰二次电池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激光干涉结晶方法,采用周期为400 nm的一维(1D)移相光栅掩模调制KrF准分子激光器的脉冲激光束斑的能量分布,在不同厚度的超薄氢化非晶硅(a-Si:H)膜内直接制备1D有序纳米硅(nc-Si)阵列.拉曼散射谱表明,样品上呈条状分布的受辐照区域发生晶化.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1D的nc-Si阵列的周期和移相光栅掩模一样.随着a-Si:H膜厚度从10nm降至4nm,通过控制激光的能量密度,每个周期中nc-Si条状分布区宽度可达到30nm.nc-Si条状分布区的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照片显 关键词: 纳米硅 激光干涉结晶 移相光栅 定域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