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化学   51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3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明川  唐芳  张淼  胡涛 《大学物理》2006,25(2):53-57
大学物理实验中混沌实验大多采用观察现象的方法进行,本实验采用蔡氏电路(Chua s circuit)产生混沌行为.在观察不同初始值条件下出现的倍周期分岔、阵发混沌、奇异吸引子等相图及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对负电阻伏安特性进行分段线性拟合,用功率频谱法、计算机仿真方法(龙格-库塔数值积分法)对混沌现象进行描绘,将实验数据与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相结合,呈现出混沌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反胶束笼对纳米氯化银反应性能的微环境限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反映束中直径为10 ̄17nm的AgCl微料与亚甲基蓝之间的作用,比较了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反胶束微环境的影响,讨论了亚甲基蓝在粒子上的吸附,二聚体形成的钠米AgCl粒子对亚甲基蓝荧光猝灭机制。  相似文献   
3.
纳米银掺杂二氧化硅复合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引言金属纳米颗粒因其粒子尺寸小(1 ̄100nm),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数多,表面能和表面张力随粒径的下降急剧增大而具有量子尺寸效应[1]、小尺寸效应[2]、表面效应[3]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4]等,从而出现了不同于常规固体的新奇特性,如:光学性质、磁性质以及电磁学性质[5],使其在催化、信息存储及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6]。虽然制备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有很多[6],但是由于纳米尺寸的金属颗粒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容易发生聚集,所以如何保持其稳定性依旧是比较困难的问题。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人们正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  相似文献   
4.
磁性纳米包覆微球的制备和磁性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胶体球形粒子为基体发展起来的纳米包覆(nano鄄coating)技术近来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种纳米包覆技术得到的产物常常被称为核壳粒子(core鄄shellparticles)。这种包覆一般是将纳米颗粒直接吸附在核微球上,或者包覆材料控制沉淀在核微球上[1,2]。这些复合微球常常展现出独特的光、电、力学、化学、催化等性质,因而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3~7]。近十几年来,用做磁感应成像的超顺磁材料得到了深入的研究[4]。一方面,磁性颗粒的尺寸、电荷和表面成分对其应用有很大影响[8,9],另一方面,材料的磁学性质又主要取决于磁颗粒的大小[10]。Xu和Lindlar制备了含超顺磁颗粒的聚合物胶体颗粒,被用于构建超顺磁性的光子晶体[11,12]。在聚合物微粒上包覆氧化铁颗粒通常采用表面沉淀或表面改性官能团诱导反应包覆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能很好控制复合微粒的均一性和表面平整性;Caruso的层鄄层包覆法(Layer鄄byLayer)虽然实现了磁性颗粒包覆[13],然而这种方法非常繁琐而不利于广泛应用。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合成磁性包覆颗粒的方法,即以聚合物微球为基核,通过非均相种子生长法包覆磁性纳米颗粒,并研究了...  相似文献   
5.
针对夫兰克-赫兹实验中反复发现的板极电流随控制栅电压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这一非单调性变化趋势,就控制栅电压对板极电流的作用机理展开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在说明控制栅电压通过抑制空间电荷限流效应而对板流起增大作用外,本文着重基于冉绍尔-汤森效应、分子动理论、傅里叶导热定律及碰撞空间与碰撞概率理论揭示了控制栅电压通过削弱阴极本底电流与增大碰撞概率对板极电流的减小作用,并结合阴极发射理论提出了上述双重作用在控制栅电压不同变动范围内的主导性互换机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控制栅电压对板流的双重对立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金属中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描述其导带电子在电磁场作用下集体振荡的一个物理概念。金属纳米颗粒由于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表现出独特的光学应用。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具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的不同形貌及多种复合结构的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并对其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了单分散GdxY2-xO3:Eu3+纳米颗粒,并利用SEM,TEM,XRD和荧光光谱对产品的形貌,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适量Gd3+的加入对Y2O3:Eu3+的发光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同时达到最大荧光强度所需的价格较贵的Gd3+用量,也从燃烧法的80%大幅减少到20%.另外,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Eu3+浓度对纳米颗粒荧光性能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8.
TiO2作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光催化活性高、化学性质稳定、折射率高等特性,因而在光催化、陶瓷、涂料、化妆品及光电子器件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近年来,核-壳结构的复合颗粒以及空心和介孔TiO2胶体颗粒的出现,使TiO2材料增添了许多独特的优异性能,相应研究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9.
化学镀法制备银壳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一种新的化学镀法合成银壳包覆聚苯乙烯微球, 通过三乙醇胺和银离子络合来减小反应的氧化还原电位差, 降低银在改性聚苯乙烯微球表面的沉积速率. 采用TEM、XRD、UV 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表明, 该方法可在改性聚苯乙烯微球上包覆均匀的银层.  相似文献   
10.
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孟宪伟  唐芳琼  冉均国  苟立 《化学通报》2001,64(6):365-367,364
二氧化硅和金或铂组成的复合纳米颗粒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电流响应,其效果明显优于这三种纳米颗粒单独使用时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增强作用。除了具有吸附浓缩效应,吸附定向和量子尺寸颗粒 应外,复合纳米颗粒比单独一种纳米颗粒更易于形成连续势场,降低电子在电极和固定化酶间的迁移阻力,提高电子迁移率,有效地加速了酶的再生过程,因此复合纳米颗粒显著增强了传感器电流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