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化学   28篇
力学   1篇
物理学   1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相R2CuO4稀土铜氧化合物由于尺度效应而产生弱铁磁性行为已经被人们关注,报导了通过高温高氧压(6GPa,1000℃)合成稀土T′相R2CuO4(R=Nd,Sm,Eu,Gd,Tb,Dy,Ho,Er和Tm)化合物的结构和磁学性能。磁化率曲线显示,在低温下所有的高压增氧R2CuO4样品都出现新的低温弱铁磁性反常行为,转变温度在28K附近。新的低温弱铁磁性行为是由于CuO2面上微量氧空穴的掺入,使处于反铁磁有序CuO2面形成局域化的铁磁性团簇造成。实验证明新发现的低温弱铁磁性行为与尺度效应产生弱铁磁性行为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理机制。结果还预示T′相R2CuO4稀土铜氧化合物很难通过空穴掺杂而实现超导。  相似文献   
2.
王克强 《有机化学》1995,15(5):487-492
本文用拓扑方法探讨了脂肪胺的密度和折光指数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既适用于密度又适用于折光指数的定量关系。应用这一定量关系, 不仅能够描述脂肪胺密度和折光指数的变化规律。预测脂肪胺的密度和折光指数,而且能够合理表征物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烷基紫精(alkylviologens; 又称紫精或紫罗精)为有机客体、层状五氧化二钒为无机主体, 在液、固两相反应体系中, 利用I与V5+的氧化还原反应, 使烷基紫精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作用进入被还原的五氧化二钒层板之间, 形成一系列新颖的无机-有机插层化合物. 并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 XRD分析结果证明, 五氧化二钒的层间距随着烷基紫精中烷基链的增长而增大, 但其结晶度随着烷基紫精阳离子中烷基链的增加而降低. XPS研究表明, 该类材料中的钒是以V4+和V5+两种混合价态存在, 氧原子处于三种不同的化学环境, 这些现象说明烷基紫精阳离子的引入对五氧化二钒的骨架结构影响不大, 主体五氧化二钒的层状结构保存完好; 氮原子处于两种不同的化学环境, 证实插层化合物中主客体之间相互修饰的协同效应, 有可能起到了稳定客体分子激发态的作用, 同时FT-IR光谱中芳香环特征谱带强度的变化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 UV-vis DRS分析发现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使插层化合物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域产生特殊的光吸收性质. 从磁性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温度低于15 K时, 插层化合物RV2为反铁磁性的有序结构; 当温度高于15 K时, 转变为顺磁性, 表现出磁无序结构.  相似文献   
4.
硫醇和硫醚的沸点与分子结构之间关系的拓扑化学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王克强  胡英 《有机化学》1997,17(3):230-233
根据分子拓扑学原理, 用染色因子标识原子性质的差异, 发展了一种适用于含原子分子体系结构性能关系研究的新方法。据此探讨了硫醇和硫醚的沸点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提出一个既能合理表征结构性能关系, 又能预测沸点的定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酚醛树脂层压基板真空热裂解产物分析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程序升温的热解炉反应器对酚醛树脂层压基板进行真空热裂解,通过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对原料及产物油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热解油上层清液主要是一些较易溶于水的物质,如苯酚、甲酚、二甲酚、糖类、乙内酰脲类、吗啉类、吡喃酮类和吡啶类化合物等;而下层沉淀则主要为不溶或难溶于水的物质,如大取代基酚类(取代基碳原子数≥2)、磷酸三芳基酯类、脂肪酸酯类和腈类化合物等。其中,三聚氰胺在上层清液和下层沉淀中都有较高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真空蒸馏预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铅试样中微量铂的方法.在真空条件下,利用Pb和Pt在较高温度下蒸汽压的差别进行分离,富集后的铂溶解制成溶液后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检测,实现了真空密闭回收铅.针对试样的特点,对真空蒸馏方法理论上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蒸馏温度为1250 K,真空度为30 Pa,蒸馏时间为3 h条件下,铂的富集分离效果最好,可富集至99.01%以上.线性范围为0.023~20 mg/L,检出限(3σ)为0.0069 mg/L,对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7%(n=6).用本方法对样品中加入的铂标准溶液进行了测定,回收率为99.8%~103.0%.本方法简便快速、无污染,已应用于废电路板贵金属冶余物料中铂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Fracture of a rectangular piezoelectromagnetic body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singular stress, electric fields and magnetic fields in a rectangular piezoelectromagnetic body containing a center Griffith crack under longitudinal shear are obtained. Fourier transforms and Fourier sine series are used to reduce the mixed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of the crack, which is assumed to be impermeable, to dual integral equations. The solution of the dual integral equations is then expressed in terms of Fredholm integral equations of the second kind. Expressions for stresses, electric displacements and magnetic induction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crack tip are derived. Also obtained are the field intensity factors and the energy release rates.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the geometry of the rectangular body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ield intensity factors and the energy release rates.  相似文献   
8.
陈华  白洁  赵莲  苑香果  李小六  曹克强  CAO  Ke-Qiang 《有机化学》2008,28(6):1092-1096
利用微波促进的多组分一锅法, 在封管条件下, 以萘胺、芳醛和巯基乙酸为原料, 4-二甲氨基吡啶(DMAP)/N,N’-二环已基碳二亚胺(DCC)为催化剂, 合成了系列新的噻唑烷酮衍生物, 该反应具有时间短、操作简便等优点. 目标化合物通过IR, NMR, MS和元素分析等方法确定结构. 初步测试了化合物对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菌致病变种、番茄灰霉病菌和黄瓜白粉病菌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 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白粉病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但对前两种植物病菌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依据三嗪和嘧啶衍生物的抗菌特性以及生物活性叠加原理, 以三聚氯氰为起始原料, 设计、合成了系列新的含嘧啶氨基的2,4,6-三氨基取代-1,3,5-三嗪化合物. 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 ESI-MS和元素分析等表征. 化合物的抗苹果树腐烂病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大部分化合物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如化合物2aa, 2ba, 2ca, 2da, 3ba和3ea在200 μg/mL浓度下的抑制率分别为96.33%, 98.17%, 97.25%, 97.71%, 98.39%和94.50%, 在100 μg/mL浓度下的抑制率也均在74%以上.  相似文献   
10.
周小为  刘颖  徐向东  邱克强  刘正坤  洪义麟  付绍军 《物理学报》2012,61(17):174203-174203
多层介质膜光栅是高功率激光系统的关键光学元件.为了满足国内强激光系统的迫切需求, 在大口径多层介质膜光栅的研制过程中,建立了单波长自准直条件下的衍射效率测量方法及其误差分析. 结果表明误差主要由探测器的噪声和测试人员的差异产生,对衍射效率测试精度的影响是±1%. 在此基础上,将光栅衍射效率及其分布测量技术应用于光栅制作工艺中, 作为大口径光栅无损检测的一种手段,如判断光栅掩模是否能进行离子束刻蚀、 离子束刻蚀的在线监测和是否需要再刻蚀,从而实现对大口径多层介质膜光栅离子束刻蚀过程的定量、 科学控制,提高了离子束刻蚀光栅制作工艺的成功率.利用上述技术,已成功研制出多块最大尺寸为 430 mm× 350 mm、线密度1740线/mm、平均衍射效率大于95%的多层介质膜光栅.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测量快速准确,不必检测光栅微结构. 为大口径多层介质膜光栅研制的无损检测工程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