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2篇
化学   126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33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27篇
物理学   1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宇 《中国物理快报》2003,20(2):177-179
By defining Bogoliubov transform as a function of parameters,the integrability of the Bogoliubov transform in Parameter space is investigated.It is shown that integrable Bogoliubov transfor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known integrable model.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grable Bogoliubov transform and geometric phase of vacuum induced by the Bogoliubov transform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着重研究多孔硅在阴极偏压下过硫酸铵溶液中电压调制的电致发光现象 .随阴极偏压的增大 ,电致荧光峰位蓝移 ,荧光强度增大 ,同时发现定电压下 ,发生电致发光随时间的衰减伴随着光谱的红移现象 .通过红外光谱、AFM及电化学等手段对电致发光的电位调制机理及荧光衰减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电致发光与光致发光具有相同的起源 ,电压选择激发不同粒径的多孔硅 ,而导致了发光峰值能量的电位选择性 .在电致发光过程中 ,强氧化剂向多孔硅注入空穴使其表面氧化导致小粒径的硅晶逐渐被剥落 ,使光谱高能部分首先衰减出现了随时间的电致发光红移现象 .这些结果支持量子限制效应在多孔硅液相电致发光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负载率纳米Pt-Ru/C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晔  王宇  林昌健 《物理化学学报》2006,22(11):1305-1309
以Vulcan XC-72R碳黑为载体, 通过在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乙二醇溶液中直接还原氯铂酸和三氯化钌, 制备了负载率为60%的纳米PtRu/C催化剂. 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 SDS的加入可显著改善PtRu纳米颗粒在载体表面分散性, 平均粒径达到2.7 nm. 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测试的结果显示, 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PtRu/C催化剂对于甲醇氧化具有较强的抗中毒能力和较高的电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像元尺寸为50μm×50μm的长波红外32×32元制冷型凝视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工作波长位于15~35μm的透射式长波红外显微成像光学系统。该系统采用一次性成像方式,且主要由系列透镜构成,其中冷光阑置于光路的出瞳位置。通过对称双胶合透镜组合来校正像差,在-20~40℃温度范围采用光学被动补偿技术实现消热像差。仿真结果表明,当所设计的光学系统的中心波长、焦距、数值孔径、有效放大倍率和空间分辨率分别为27μm,14mm,0.25,10和0.1mm时,在10lp·mm-1特征频率处调制传递函数(MTF)值达到0.369,系统包围圆能量集中度超过80%,能够得到清晰可辨的物像,满足对冷光学系统短结构、高分辨率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甲醇与二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中分别合成了2个新的银(Ⅰ)配合物,[Ag(XANTphos)]BF_4(1)和[Ag_2Cl_2(DPEphos)2]·2CH_2Cl_2(2)(XANTphos=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DPEphos=双((2-二苯膦基)苯基)醚),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氢谱和荧光光谱进行分析和表征。1是由Ag BF4,XANTphos和dmp(2,9-二甲基-1,10-菲咯啉)以1∶1∶1的计量比反应得到的单核化合物。中心原子Ag(Ⅰ)均通过双膦配体(XANTphos)的螯合作用形成环。而2是由Ag Cl和DPEphos以1∶1的比例反应得到的双核化合物。在配合物2的非对称单元中,每个DPEphos配体与一个银离子螯合,且含有一个游离的二氯甲烷。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2的所有发射峰均源于配体中的π-π*跃迁。  相似文献   
6.
基于铁化合物的异相Fenton催化氧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相Fenton催化氧化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它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反应。作为均相Fenton的发展,异相Fenton具有容易分离并再利用和更宽的适用范围等优点。该文主要综述了常见的含铁物质作为异相Fenton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发展,这些催化剂包括零价铁、氧化铁、羟基氧化铁、水铁矿和其他铁化合物等。全面介绍了Fenton反应的不同机理,包括自由基机理和高价铁机理。重点讨论了提高异相Fenton催化剂活性的发展,并指出催化剂的效率受其表面氧化态、比表面积、过渡金属掺杂种类和晶相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概述了提高异相Fenton催化剂催化效率的不同方法,包括减小催化剂尺寸到纳米尺度、将催化剂负载于高比表面积载体上、引入过渡金属(如Ti、Co、Mn、Cr和V)到催化剂结构中。另外,一类新颖的异相Fenton催化剂铁氧体受到特别的关注,这是由于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最后,对异相Fenton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我们认为理想的异相Fenton催化剂要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和H2O2利用率、良好的稳定性、宽pH应用范围和易于回收利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以N,O-双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为衍生化试剂,系统研究了4种类固醇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雌酮(E1)、17β-雌二醇(E2)、雌三醇(E3)、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的羟基衍生化行为,考察了BSTFA用量、衍生化温度和时间对类固醇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衍生化效果的影响以及衍生化产物的稳定性、标准曲线、仪器检出限等,并对衍生化产物特征碎片离子的裂解机理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对于100 μL 0.01 g/L标准混合溶液,BSTFA的最佳用量为25 μL;衍生化过程不需要加热,常温下(20 ℃)下反应10 min就可取得最佳的衍生化效果;衍生化产物的稳定性较好,在-20 ℃下放置48 h,相对响应因子RRF基本没有降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各待测物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E1和E2的检出限为0.3 μg/L,EE2和E3的检出限为5 μg/L.  相似文献   
8.
二甲基甲酰胺中四种钕盐的电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电导测量研究了四种钕盐:Nd(CF3SO3)3、Nd(ClO4)3、Nd(NO3)3和NdCl3在极性非质子溶剂DMF中的电导性质.利用线性拟合方法求得在25 ℃下Nd(CF3SO3)3和Nd(ClO4)3的极限摩尔电导率分别为278.8和 280.7 S•cm2•mol-1.用间接方法求得Nd(NO3)3 与NdCl3 的极限摩尔电导率分别为297.2和287.3 S•cm2 •mol-1.在25~65 ℃温度范围内,Nd(CF3SO3)3和Nd(ClO4)3的电导率随温度呈线性变化. Nd(NO3)3和NdCl3的电导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离子缔合.  相似文献   
9.
结合材料化学实验课程自身的特点及材料化学实验教学的经验,系统阐述我院材料化学实验改革的思路,通过深化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推进教材的系统性建设,实现材料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宇  翟成  唐伟  石克龙 《爆炸与冲击》2023,43(6):063102-1-063102-14

采用$varnothing $50 mm分离式霍普金森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实验系统开展页岩循环冲击实验,研究不同循环冲击载荷作用下页岩动力学响应及损伤演化特征,同时揭示了控制入射总能量不变条件下,不同气压梯度循环冲击页岩能量演化规律。随着冲击气压升高,试样破裂所需的冲击次数呈线性减少,峰值应力随循环冲击次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极限应变先减小后增大,试样在循环冲击下表现出先压密后损伤的力学机制。基于Weibull分布的统计损伤模型表明,升高循环冲击气压,试样损伤破坏形式由缓慢劣化逐渐转变为骤然破坏。入射总能量恒定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循环入射能量梯度能够产生不同的损伤效果,降压冲击和升压冲击下的能量吸收比均大于恒压冲击下的,且气压梯度的绝对值与能量吸收比呈现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