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化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燃煤电厂污染控制单元对汞释放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Ontario-Hydro方法和半连续汞排放监测仪,研究了电厂现有污染控制单元,选择还原催化(SCR)、静电除尘(ESP)、烟气脱硫(FGD)对烟气中汞的脱除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在SCR催化剂V2O5/TiO2的作用下,50%以上的Hg0被氧化成Hg2+,但SCR本身不能控制汞释放量;ESP通过对飞灰的捕获直接降低了烟气中颗粒汞的比例;FGD依据Hg2+易溶于水的性质,通过吸收烟气中的Hg2+控制总汞的释放,部分Hg2+和FGD系统中的亚硫酸盐等发生反应,被还原为Hg0,发生了二次汞释放问题,造成脱汞整体效率降低。研究中考察了SCR开闭两种状态下整个系统汞的释放量,发现SCR单元启用时,由于烟气中Hg2+的浓度较高,二次汞释放现象更严重。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三个典型电厂的煤和煤矸石及其燃烧产物(渣和飞灰),采用逐级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各级提取物的稀土元素浓度,进而研究煤和煤矸石及其燃烧产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规律。结果表明,煤和煤矸石中,稀土元素主要以酸溶态、硅酸盐&铝硅酸盐态赋存,煤矸石中分别占42.54%和45.62%,褐煤中分别占32.85%和57.13%,烟煤中分别占18.10%和75.46%;而煤和煤矸石燃烧产物中,稀土元素主要赋存在硅酸盐&铝硅酸盐态中,占稀土元素总量的80%左右;燃烧过程中,煤矸石、褐煤和烟煤中其他各形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酸溶态、硫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稀土元素分别有36%、23%和5%转变到燃烧产物中的硅酸盐&铝硅酸盐态。同一赋存形态中,各稀土元素在不同原料中的占比不同,但稀土元素从La到Lu,在不同原料中的变化特性相同;渣和飞灰中,因飞灰在烟气中暴露时间更长,导致同一赋存形态中,稀土元素从La到Lu,在渣和飞灰中的变化特性不同。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制As2O3连续发生装置,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金属氧化物CaO、Fe2O3、Al2O3对煤燃烧高温烟气中气相砷的吸附特性。600~900 ℃温度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金属氧化物CaO、Fe2O3吸附剂对气相As2O3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吸附量与吸附效率逐渐减小;3种金属氧化物的气相固砷能力依次为Fe2O3 >CaO >Al2O3;研究了气相砷浓度对吸附剂固砷量的影响特性,当气相砷体积浓度在4.5×10-6~13.5×10-6变化时,不会有吸附饱和的现象发生,当吸附剂种类一定时,吸附效率仅与吸附温度有关,对于不同气相砷浓度保持相同的吸附温度可以获得相同的吸附效率。  相似文献   
4.
300 MW燃煤电站砷、汞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300 MW燃煤电站煤、底灰和静电除尘器(ESP)飞灰进行采样并测定了其中的砷、汞含量,同时应用Ontario Hydro Method (OHM) 标准方法和设备对ESP前后烟气中的砷、汞分布进行了直接采样和测试.对砷的检测结果表明,ESP飞灰中砷含量约6.68×10-6,是原煤中砷含量的2.5倍左右,而底灰中砷含量仅为1.70×10-6,ESP前烟气中砷含量约153.27 μg/m3,ESP后砷含量急剧降低为41.13 μg/m3;对汞的检测结果表明,原煤中汞含量约2.5×10-7,飞灰、底灰中的汞含量分别约1.9×10-7、1.5×10-7;ESP前后烟气中总汞含量分别为5.49、5.21 μg/m3.砷在飞灰中明显富集,而汞在飞灰和底渣中均不具有富集效果.ESP单元具有明显的协同脱砷效果,平均脱除率约在71%左右,而对汞的协同脱除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对几种煤和城市固体废弃物(MSW)如PVC和纤维素中的主要可燃成分进行了实验研究,热重-质谱-红外(TGA/MS/FTIR)分析以原料和其混合物为对象,收集得到的燃烧特征图显示出不同的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共燃中快速加热比慢速加热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可能性要大,管式炉中的实验表明在MSW燃烧过程中Cl2是生成有机氯化物的重要媒介,提出的形成机理包括Deacon反应,用纯有机化合物进行的实验证实此反应为一可能的途径。燃烧过程中SO2对Cl2生成的作用也被检查,结果表明SO2的加入可以降低Cl2的生成量,从而大大减少有机氯化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将乙二胺(EDA,60 g/mol)、四乙烯五胺(TEPA,189 g/mol)和两种聚乙烯亚胺600(PEI600g/mol; PEI1800g/mol)分别负载在MCM-41上制备氨基功能化介孔材料,研究其对CO2的吸附性能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除了EDA-MCM41,其他三种材料随着胺分子量增大CO2吸附性能下降,但是热稳定性却有所提高,其中,TEPA-MCM41的吸附容量最大,达到2.7 mmol/g.同时发现,乙二胺在制备过程中随溶剂挥发而难以完全负载在MCM-41上.在纯N2气氛和再生温度100 ℃条件下,经10次循环实验后,TEPA-MCM41的吸附能力下降了7.4%,而PEI600-MCM41和PEI1800-MCM41吸附能力保持不变,且质量变化在1%以内,表现出良好的再生稳定性.采用80%CO2/20%N2对吸附饱和的材料进行再生,四种材料的再生温度将提高到160 ℃以上,高分子量PEI600-MCM41和PEI1800-MCM41相比于TEPA-MCM41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