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化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阿根廷生物化学家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因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而获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莱洛伊尔一生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还积极推动阿根廷的大学和医学教育,建立了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坎波马尔基金会。本文回顾了莱洛伊尔的科研成果、相关研究背景以及他的科研历程,分析了他能够获得成功的因素;讨论了名师对科研人员学术指导的重要作用、及时调节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情绪的积极意义以及敢于大胆跨界探索对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陈彪  朱玥玮  付小航  狄雨萌  吴又进 《化学通报》2022,85(10):1273-1279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女性科学家——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和詹妮弗.杜德纳。回顾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史,她们完整地说明了该技术的原理、作用,并研发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符合诺贝尔奖奖励原创的要求,是争议最小的获奖者人选。专利和诺贝尔奖在维护发明者权益、促进科学的发展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且不能仅以其中一项的结果判断另一项的归属,目前的归属差异不影响非商业应用的学术研究,并客观上推动了原创研究的产出。进一步思考原创的概念,明确基础科学的定位,加强对创新人才的鼓励和支持,注重诺贝尔奖颁奖历史的梳理,也是本次诺贝尔奖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陈彪  朱玥玮  黄晓雪  王燕  陈羽  王春秀  吴又进 《化学通报》2024,87(3):379-383,366
弗里茨·普雷格尔因创立了有机物质的微量定量分析法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化学奖,在获奖百年之际,本文回顾了他的相关研究背景和科研历程,并概述了微量定量分析技术的诞生情况。普雷格尔的成功体现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坚实基础、站立巨人肩膀上的继承创新、合作研究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其经历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建立新时代理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陈彪  朱玥玮  李婷婷  陈羽  王燕  李功  吴又进 《化学通报》2023,86(9):1146-1151
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因开创了生物正交化学而获得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该反应使科学家能够在不破坏细胞正常化学功能的情况下探索细胞、跟踪生物过程并实现了多种应用,提高了人类探索生命运动的能力和医学药物治疗的发展水平。通过回顾贝尔托西的研究背景以及相关的科研历程,提出了重视自主研究能力,在实践探索中收获无限可能;关注跨学科知识生产,在交叉领域开拓学科前沿;发挥科研“她”力量,更加多元与开放包容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杰明·李斯特和戴维·麦克米伦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突破性发展而获得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二人各自独立地提出了有机催化这一全新的催化概念,该项研究成果使得药物研究与化学生产朝着愈发经济与环保的方向发展。回顾两位研究者的相关研究背景与各自的科研历程,强调了突破性思维与保持热爱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德鲁·魏斯曼与卡塔林·卡里科因“发现了核苷碱基修饰,从而能够开发出针对COVID-19的有效mRNA疫苗”共同分享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回顾魏斯曼的科研历程,他早早树立了身为免疫学家的社会责任,致力于通过疫苗开发解决人类的健康难题,后与卡里科以契合的精神达成互补的合作,突破了mRNA应用的关键难题,为mRNA药物、COVID-19 mRNA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魏斯曼的成功引发了我们关于树立坚定科研精神、建立良好科研合作的思考。同时,本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结果,让我们认识到社会的迫切需求对技术进步与推广的重要作用,也引发我们对如何更好地支持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如何引导企业与相关部门从本次全球人类健康安全事件中探索对新药开发进行资助、监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