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5篇
物理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载体形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物技术产品分离成本很高,分子印迹技术以其优良的操作稳定性为蛋白质分离提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合成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又极具挑战性,已成为各国科学工作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蛋白质分子印迹过程中使用的载体形式进行了综述,对不同形式载体的使用特点进行了总结,详细叙述了常见的载体形式如硅胶、合成树脂球、高分子膜、云母、凝胶以及一些新型的载体类似形式如环糊精和壳聚糖等,并探讨了目前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辅助识别聚合物链制备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蛋白质分子印迹方法, 即以聚乙烯醇接枝聚合物作为辅助识别聚合物链(ARPCs), 以丙烯酰胺为单体, 在丙烯酸酯树脂载体表面进行聚合, 制备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印迹树脂. 实验使用2.00 mol•L−1氯化钾(KC1)溶液除去模板蛋白质, 使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吸附蛋白质, 并设计使用0.150, 0.500和2.00 mol•L−1KC1溶液分别对吸附蛋白质进行梯度洗提. 电泳实验结果表明, 2.00 mol•L−1KC1溶液洗脱的蛋白质是大孔树脂的吸附效应; 0.500 mol•L−1KC1溶液洗脱掉的是印迹蛋白质. 引入ARPCs制得的分子印迹树脂, 用于混合蛋白质体系吸附时, 对模板蛋白质的吸附量为80~100μg•g−1, 其特异性吸附能力较未引入ARPCs之前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浊度和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水解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和十二烷基三乙基溴化铵(DEAB)混合体系中多价金属离子诱导的囊泡聚集现象. 提出了关于多价金属离子诱导囊泡聚集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通过重氮化偶联反应制备了一种既含偶氮基团又含咔唑基团的光折变材料,并通过红外、紫外和拉曼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实验以聚乙烯醇分子为客体分子,与γ-环糊精(γ-CD)分子组装制备环糊精准聚轮烷(CD-PPRs);在金属离子存在下,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CD-PPRs为"假载体",制备了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物(cp-MIP)。结果表明,随着功能基化CD-PPRs(CD-PPRsAc)用量增加,印迹聚合物吸附量先增加后减小,当CD-PPRs-Ac与AM的质量比为0.55时,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最大;在Cu2+共存时,吸附量最高可达5.16 mg/g;将cp-MIP用于4种混合蛋白溶液吸附,结果表明,引入CD-PPRs使印迹聚合物的特异性吸附能力明显提高,特异性吸附量可提高约6倍。  相似文献   
6.
郭敏杰  宋艾芳  樊志  么敬霞 《化学学报》2011,69(23):2877-2881
采用表面印迹法, 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的硅胶为载体, 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 并将改性聚乙烯醇(PVA)作为辅助识别聚合物链(ARPCs)引入聚合体系中, 制备了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实验使用红外光谱分析了改性PVA的结构特征, 用扫描电镜(SEM)观察MIP的表面形貌, 考察了ARPCs的含量对MIP吸附性能的影响. 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表明, 聚合体系中ARPCs的引入使MIP对模板牛血红蛋白(BHb)的吸附量明显提高|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 MIP对BHb的特异性吸附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