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化学   27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苯、乙醚等溶剂中,CF_2Br_2与 PhSNa不反应或反应极慢.加入催化量的二苯并-18-冠-6,则反应在数分钟内完成,主产物 PhSCF_2Br 的产率提高至75~85%,副产物 PhSCF_2H 及 PhSSPh受到显著抑制.本体系明显优于最近文献报道的其他反应体系.讨论了反应机理,给出了表明反应主要是阴离子型链式机理的进一步证据:反应速度和产物分布对水、醇等给质子性杂质敏感,对氢原子供体型溶剂及光、氧、自由基捕获剂不敏感;在以 CCl_4为溶剂的反应中,得到 PhSCF_2Cl 和属于~-CCl_3的产物,而未检测到自由基型机理所预期的 CCl_3CCl_3.  相似文献   
2.
通过苯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和苄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的缩合反应制备了聚苯基甲基和聚苄基甲基硅氧烷。研究了它们与含氟酰基过氧化物间的反应。经酸碱滴定及IR、^1H NMR和^19F NMR光谱分析确证反应主要生成苯环上氟烷基取代产物。通过测定经氟烷基化后聚硅氧烷处理的玻璃表面的接触角,初步评价了氟烷基化率对其表现性能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乙胺嘧啶(商品名:达拉匹林)是一种抗寄生虫药物,改进了合成方法,并设计转化为创新型综合教学实验。从对氯苯乙腈出发,使用丙酸乙酯为酰化试剂,在叔丁醇钾作用下得到烯醇前体。在三甲基氧鎓四氟硼酸盐(Me3O·BF4,Meerwein盐)和碱作用下进行选择性甲基化反应得到烯醇甲醚后,与胍在碱性条件下环化得到最终产物达拉匹林,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改进后的实验方法具有重现性好、毒性低、操作方便、实验微型化等优点。实验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绿色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4.
利用有机氟硅试剂对玻璃表面的化学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三种硅烷偶联剂RSi(OC2H5)3(R为乙烯基、苯基和3-氨基丙基)对普通玻璃表面进行化学修饰,给出了通过官能团R与相应的含氟试剂的反应在表面引入氟烷基化的方法,测定报经此处理后玻璃表面的硫水疏油性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2,5-二甲氧基苯基烷基酮1_(a-d)(烷基分别为甲基、乙基、异丙基和叔丁基)与t-BuMgCl反应后,主要生成了1,2-加成产物、1.6-共轭加成产物及还原产物,产物及其分布在不同程度上受酮的结构、反应介质以及金属镁中过渡金属杂质的含量等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反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一系列芳基烷基酮, 如2,5-二甲氧基苯基烷基酮, 4-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基烷基酮2,5-二甲基苯基烷基酮及相应的一些衍生物的合成及MS, NMR,IR和UV光谱的分析结果. 并讨论了一些改进后的合成方法和有意义的副反应以及由光谱数据所揭示的这些化合物的特征结构.  相似文献   
7.
产漆酶真菌的筛选、培养及对苯酚的降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一种新的从土壤中筛选产漆酶真菌的方法.将51个土壤样品分别分散于无菌水中,接种至含有底物A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d后,当菌落周围的培养基变成褐色时表明该菌株可能产生漆酶.将筛选出的若干菌株与市购的几种真菌分别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d后,测定培养液中漆酶的活性,表明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得到的真菌L1产酶活性最高.研究了各种培养条件对真菌L1产漆酶能力的影响,并且对该漆酶的性质及其对苯酚的降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产漆酶真菌中筛选出的自选菌(L1),在苯酚作为诱导剂、30℃下PYGM培养基中培养7d,产酶活性最高.该漆酶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33℃,Cl^-对其活性抑制较大.该漆酶对浓度为(50-250mg/L)的苯酚有较好的催化降解效果,在24h内最大降解率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8.
通过“魔蓝”与各种硅烷的选择攫氢/自旋截捕反应的EPR研究,阐明了硅烷中各部位氢原子的相对活性,指出了可能的攫氢部位,获取了攫氢后的自由基步骤及自由基中间体结构的有关信息,揭示了烷氧基的取代基效应表现为拉电子效应,同时表明用“魔蓝”研究硅化合物的攫氢反应是自由基反应机理研究的一种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EPR技术观察到一系列典型的烷基或甲氧基取代的苯基烷基酮ArCOR(Ar=2,5-二甲基苯基(1);2,5-二甲氧基苯基(2);4-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基(3))与t-BuMgCl反应中形成的自由基阴离子中间体[ArC(R)OMgCl]。产物分析表明,反应主要生成还原产物[ArCH(R)OH]和1,2-加成产物[ArC(R)(t-Bu)OH]。降低溶剂极性及反应温度都有利于还原产物的生成。对上述反应的可能历程作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0.
龚跃法  赵成学 《有机化学》1988,8(6):481-486
本文着重阐述了格氏试剂和酮的性质影响反应的一般规律,介绍了普遍接受的格氏试剂与酮反应的机理。讨论了溶剂及微量过渡金属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